2017-02-20 16:17:25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唐建清
小龙虾学名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Girard)],由法国生物学家吉拉德(Charles F. Girard)于1852年鉴定,命名为Clarkii,纪念标本收集家克拉克(John H. Clark);该虾英文名为Red Swamp Crayfish或Red Swamp Crawfish,又称克氏螯虾、红色沼泽螯虾。因其形态与海水龙虾相似,个头较小,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淡水龙虾。小龙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随着人类活动的携带、消费和人工养殖等因素的影响,小龙虾种群已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欧洲以及南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性常见种。小龙虾进入亚洲在1918年,由美国作为观赏动物引入日本本州,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的南京(当时南京是国民政府首都,日本浪人和富太太较多,也是作为观赏动物),小龙虾进入南京后就在其郊县生存与繁衍,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原中央大学生物系老师在南京郊县采到这个品种的标本,当时称其为克氏喇蛄。
小龙虾是一个比较定居的动物,对外扩散较慢。新中国刚成立时,小龙虾主要发现在南京市周边和上海的吴淞一带(抗战胜利时,许多日本侨民从江湾机场逃离),但南京附近的小龙虾种群较大。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南京人已开始食用小龙虾,促进了小龙虾向周边的扩散;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南京知青把小龙虾带到了江苏的洪泽湖和骆马湖一带(南京知青思乡想吃小龙虾),到1972年后洪泽湖暴发了小龙虾灾害(当地人在那时不吃小龙虾),洪泽湖芦苇产量因此而减产;小龙虾进入江西是1969年,当时该水产局到南京购买鱼苗,有人觉得小龙虾很有趣,顺便带到了江西;小龙虾进入湖北是1972年,大概在10~11月期间在长江水产所召开全国水产鱼种鱼苗会议,江苏省水产研究所有二位专家参加,因其中一位专家的同学之托,在南京莫愁湖边的水渠中挖捕了3~5公斤大虾(用2个竹壳水瓶的壳了装的)带到了武汉,从此湖北有该虾;我国其它地区的小龙虾大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才进入,是随着广大消费者对小龙虾认识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国民流动增加而向全国各地扩散。
小龙虾适应环境的能力强,能在一些其它鱼虾不能生存的富营养化水体中存活;所以,一些城郊结合部的排水沟渠中往往能发现小龙虾的身影,但小龙虾在这些水体中一般不能繁育后代,活力减弱,仅是存活的时间比其它鱼虾长一点而已;2000年前我们还没有大量食用小龙虾时,南京郊区小龙虾到处都有(主要生活在较好的水体中),只要一下雨(尤其是暴雨)小龙虾就到处乱跑(顶水习性),顺着水流进入下排水沟渠,水小后进入沟渠的小龙虾因爬行能力较弱难以离开,只能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并能存活较长的一段时间。目前,我们已大量吃食小龙虾,自然水域中小龙虾资源大量减少,城郊结合部的排水沟渠雨后也很难找到小龙虾的身影。但我国的小龙虾主产区长江和淮河流域,每年都有洪涝雨季,洪涝发水后总有一些养殖虾从养殖区逃逸,进入一些污染的水体。因此,这一时期购买小龙虾要特别注意,尽量食用养殖虾;一些所谓的野生虾因水体情况不明,虾的质量安全没有保障,特别是城郊结合地区污染源较多,捕捞的野生虾最好不要食用,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十分严重。
小龙虾吸附重金属的问题,与大多数水生甲壳动物(青虾、河蟹等)一样,差异不大;从江苏省小龙虾目前的检测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全省抽样小龙虾重金属检测合格率达100%,尚无发现重金属超标虾。不过研究资料表明:克氏原螯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可以在多种环境中生存 (张湘昭和张弘 , 2001) ,包括一些污染的水体 (Rognerud & Fjeld,2001) ,并从环境中富集污染物 ,体内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可以高出周围环境中的数倍 (Naqvi et al.,1993; Devi et al.,1996)。这些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鳃交换或者摄食过程进入体内 ,在肝脏、 鳃 (Naqvi et al.,1993;孙振中等 ,1995; Devi et al.,1996)和外骨骼中富集。因此 ,克氏原螯虾在重金属超标的环境下生物富集作用十分明显,但只要小龙虾生活的产地环境重金属不超标,食用小龙虾是安全的。小龙虾在发育和生长过程中经历若干次脱皮 ,每次脱皮之前都将几丁质外骨骼脱去 ,然后重新分泌形成新的几丁质外骨骼 ,通过脱皮活动而不断地将这些重金属弃置于体外 ,也就是小龙虾的排毒机制。
对于寄生虫的问题,小龙虾与河蟹、青虾等淡水经济甲壳动物基本一样,没有资料表明其有特别性,只要高温煮食是安全的。寄生虫和卵在100℃以上6分钟就会全部死亡,在我国都是食用煮熟的小龙虾,故是安全的。
唐建清 江苏淡水水产研究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