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新农人

家乡因你更精彩

——洮南市37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启示录

2018-04-02 15:35:19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

  2014年,80后洮南姑娘王荷结束了北京的事业回到家乡,和同为大学毕业的伙伴们创办了“洮宝”品牌,线上线下协同,专售地产优质杂粮杂豆。

  三年之后的2017年,洮宝旗下的产品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比2016年翻了两番,是2015年的30倍还多,这成为小城洮南的一个商业奇迹。

  37位名校毕业生为什么选择回乡创业?商业成功的背后,蕴含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巧意匠心?“秀才”回乡,还给当地带来哪些利好?暮冬时节,记者来到洮南,走近洮宝团队,试图叩问故事中的启示。

  启示1:事随人旺,业随人起,乡情呼唤游子归

  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地区的未来。纵观洮宝团队37名成员简历,高学历是他们共有的标签。这些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名校的洮南学子各个履历光鲜。他们中,有微软公司的商务分析师,有三甲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有在业内声名赫赫的电脑“鬼才”。而驱使他们回乡创业的原因只有一个——反哺家乡,建设一个更好的洮南。

  “因为我已经过得很好了,但是我的家乡还没有。”团队负责人王荷一语道破大家的初心。王荷,80后,洮南姑娘,南开大学毕业。回乡之前,在天津开了一所特殊教育培训学校,在北京有一家电商运营公司。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从事互联网行业,是一家老牌上市公司的老板,夫妻俩早早地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是回到家乡、回报家乡的想法一直在心中萦绕不去。

  在建设家乡信念的驱使下,2014年,王荷关了京津的两家公司,回到洮南,与伙伴们创办了洮南市刘老三农业种植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出产的产品,推出了“洮宝”品牌,寓意“洮南的宝贝”,“洮宝”也成了这个创业团队的名字。半年后,先生随王荷来到洮南,夫妻俩就此过上了种地卖粮的生活,到现在已经四年了。

  王荷回乡创业的消息传开,点燃了在外洮南学子的回乡热情,也得到大家的响应和支持。短短几年,包含37名名校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队伍迅速成型。这些成员与王荷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洮南出生长大,名校毕业,曾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最终回到家乡加入洮宝团队,回报家乡,建设家乡,他们的故事,在当地一直被传颂。

  启示2:高端定位,精细服务,品牌赢得市场

  高材生卖粮,思路确实不一样。依托洮南本地极佳的地理资源禀赋,洮宝团队在创业之初,就为产品贴上了“生态”“有机”“高端”的标签。生态种植,古法碾磨,人工挑选,定制包装,24小时在线客服,林林总总,不计工本的投入,为的是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做产品、做品牌,扭转洮南杂粮销售‘靠天吃饭’的格局,打造出一个卖方市场,让洮南种地卖粮的百姓都受益。”王荷说。而在团队成员、微软公司前商业分析师焦琦看来,洮南杂粮杂豆在市场上话语权的缺失,根本上源自于品牌打造的缺位:“区域标志再响,没有独立品牌扛旗,地区产品的整体价值照样难以实现。”

  “要做杂粮领域的奢侈品,就必须提供更精致的服务”,王荷是这么说的,也就这么做了。据她介绍,洮宝产品包装的红绿花布主题,来自高端别墅设计师的设计创意;线上客服24小时在线,对客户投诉的问题一查到底、负责到底;为了保证粮食的质量,团队在洮南当地雇用了200多名妇女,对原粮进行手工挑选,为当地解决了就业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原粮质量,仅这部分的成本,每公斤就要20元……

  生产方式和产品品质,决定了洮宝品牌旗下的产品价格不低,目标客户也是偏向中高端的。为了更好地塑造品牌形象,赢得这部分用户的心,洮宝团队想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为此,王荷带领团队先后与上海光明集团旗下的第一食品、久光百货等达成合作,把实体销售点开到了上海的商场里,并派团队成员驻场销售,现场制作美食,为消费者普及杂粮知识。“我们的专业人员每天驻场给消费者做讲解,现场制作香喷喷的杂粮食品,长长久久地做下去,有一天客户想吃杂粮了,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我们。”王荷说。

  启示3:“盘活”人力,点燃梦想,爱心照亮未来

  对洮南市来说,37名高材生回乡创业,不仅带回了产业提升的新理念,后生们更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亲们带来了触手可及的实惠。

  洮宝采用人工挑选杂粮杂豆,使得“手选原粮”这个古老的行当重新振兴,让小城闲置劳动力“有处安放”,这样据王荷介绍,为了保证洮宝品牌产品的纯净度,洮宝团队雇用了200多名当地的中年阿姨,对出品的原粮进行分拣和挑选。主妇们既可以在洮宝团队提供的场所中完成工作,也可以拿回家中挑选,最后集中质检,按件计费。每挑一公斤,团队向阿姨支付20元酬劳。熟练工每个月能赚3000多元,这在洮南本地算得上是一份体面的收入。

  “这部分的支出给我们成本带来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焦琦坦言。不过在洮宝团队的眼中,承担这份压力是有价值的。手选的工作对体力要求不高,身体有残疾的人也能通过工作获得一份收入;原本当主妇的妈妈有了收入,一个小家的经济状况就能得到缓解,原本可能会辍学的孩子也将获得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明天的洮南市,就有可能因此多一些高素质的建设者。”焦琦说。

  “教育让我们飞得更高、看得更远,我们也希望帮助的孩子改变命运。”王荷说。我们采访的这天,天还挺冷,阿姨们挑粮食的屋子里烧着暖气,点着日光灯,亮堂堂暖乎乎的,隔壁孩子们写作业的屋子也是。孩子们放假了,洮宝团队邀请阿姨们把自家孩子带到创业园,名校毕业的“秀才”们轮流领着孩子们写作业、做游戏。

  想到给粮食挑杂质一天能赚100块,再想着自家孩子端端正正坐在隔壁,在哥哥姐姐的帮助下,把寒假作业写得又快又好,挑了一上午小米的赵姐抬起头,活动着脖子,觉得这日子过得无比安逸……

  说起来,洮宝团队创办的洮南市刘老三杂粮杂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名称是有渊源的。说是“刘老三”,当年取名的时候,团队里还没人姓刘,也没人行三。2015年,创业最艰难的时候,王荷给合作社定了这么个名字,“刘”谐音“留”,就是要留下;“老三”谐音“老山”,寓意要像大山一样,稳稳当当地扎根在家乡,建设这片土地……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