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新农人

男子弃高薪工作回乡养野猪 探索致富之路

2017-10-10 13:48:12       来源:腾讯    作者:

  10月9日讯 24岁的秦仕强,拿起高音喇叭,打开录制好的大象叫声,一遍又一遍的放。“嗷!嗷!嗷!”大象叫声顿时响遍整个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大垭乡大垭口山林。听到喇叭里的大象叫声,村民秦民知道,这是秦娃子在唤野猪回来进食了。 “哼!哼!哼!”20多分钟后,从大山里钻出来一头又一头的野猪,有成年野猪,还有一两个月大的猪仔。野猪陆续来到喂食区,秦仕强拿出南瓜、红薯、玉米喂它们。半个小时后,野猪吃饱喝足后,三三两两的猪仔在母猪带领下,又回到大山深处,而成年野猪则躺在喂食区休息。

  

男子弃高薪工作回乡养野猪

  秦仕强所在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大垭乡,与武隆区和贵州务川县接壤,海拔落差1200余米,因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成为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长期以来,大垭人一直在与贫困抗争,在深山与峡谷间寻找致富门路,并取得一些成效。在全市上下开展脱贫攻坚的当下,大垭乡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养殖野猪、中华鲟、牛、发展高山蔬菜、种植辣椒……国庆期间,记者驱车4个小时来到大垭乡,看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故事。

  在大山里建野猪场

  国庆中秋长假8天,秦仕强没有出门旅游,连到县城逛一逛的时间都没有,他舍不得他的“宝贝”——180多头野猪。

  野猪圈养就成了家猪,失去了野性,价格低,而且销售困难。秦仕强为了让野猪保持原有的野性和原生态的生活惯性。他将野猪场建在了大垭乡大垭口村荒无人迹的大山里。秦仕强的野猪场有2000多亩,一边是悬崖,一边是陡峭的山崖。另外两边用铁丝网拦了1.6公里的围栏。这1.6公里围栏,秦仕强从2016年1月开始,一个人干了7个月。 “一日三餐都是我弟弟或者父母把饭送到山里来。”他说,这7个月,他是住在山里,吃在山里。

  放弃打洋工学养猪

  24岁的秦仕强帅气、阳刚。说起话来,总带着甜甜的笑容,他一笑,洁白、整齐的牙齿露出来,和黑黝黝的皮肤形成鲜明的对比。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我每天准时准点来给野猪喂食。”他说,野猪的食物全是村民和自家地里种的南瓜、红薯、玉米。村民家的食物要上门收购,自家地里的食物要去收割,不黑不壮才奇怪。 18岁时秦仕强外出到广东打工,但他坚信打工不是一条长久之路,一直在探索致富的道路。

  2013年,他到韩国打工,一个月1.5万元收入。“收入再高,也是打工。”他说,一次偶然机会,他知道了大山可以放养野猪。自家就在大山里,除了山多,就没有其他资源,为什么不利用这种优势养野猪呢?

  2014年初,他毅然回国,放弃了国外打洋工的高收入,到山东一个野猪养殖场去打工,而更多的是学技术。“我是去学别人的野猪养殖技术,就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他不可能把最核心的技术教给你。”他说,他平时就多留心,不懂的自己探索。到了2015年底,他对养野猪有了全新的认识。

  吸引野生公猪配种

  学会了养野猪技术,秦仕强回家创业。他向大垭乡政府了解养殖政策、办养殖手续等。没想到,不仅大垭乡政府大力支持,还通过县里的脱贫资金,给他提供了资金。

  2016年1月,秦仕强从四川购进第一批野猪80头,放到野猪场里。这片2000亩山林,是当地16户村民以2000亩林地入股,建起了野猪养殖合作社。80头野猪,每天“哼!哼!哼!”在大山里满山跑。没想到今年4月份开始,一些母猪一两天都不回来,“当时担心了一阵子,认为它们跑了呢?”他说,没有好久,又正常回来。渐渐地,秦仕强发现很多母猪怀猪仔了。“我购进第一批野猪没有公猪,让母猪怀上猪仔,肯定是大山里的野生公猪的种。”

  最让他担心的是8月份,母猪开始产猪仔。“那一段时间,经常少几头或者十多头母猪不回来吃食,把我担心死了,又不敢贸然去找。”他说,母猪生猪仔,陌生人靠近,母猪以为要抢它的孩子,母猪很疯狂的保护猪仔,这个时候母猪很凶残,人靠近就攻击。结果,陆陆续续有的母猪带着2头猪仔回来吃食,有的母猪带着3头猪仔回来,最多的母猪带着7头猪仔回来。

  到了9月底,他一数,80头野猪加猪仔有180多头,价值近40余万元。

  每天定时定点投喂

  “小秦,再帮我挑头100斤左右的,下午送过来。国庆客人有点多,前几天要的一头不够吃了。”“好嘞,没问题,一定准时交货。”

  10月3日中午,大垭乡某餐馆老板打来电话,向秦仕强订购一头野猪,按照市价30元/斤,价格比普通猪肉贵了一倍,3000余元入了账。秦仕强的养猪场采用大山放养和固定地点、固定时间投喂的方式给野猪喂食。

  每天早上9点和下午6点,秦仕强都会用高音喇叭放大象叫声,野猪听到大象叫声,都会从大山里跑出来吃食物。

  “我从小就训练野猪,只有听到大象叫声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他说,现在只要我一放大象叫声,它们就会从大山里跑回来,吃饱喝足又回到山里,连我都不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

  “靠山吃山利用优势,我们的野猪就是一个‘野’,养殖方式决定了盈利的前景。”他说,先把这批野猪喂好,然后再次扩大养殖场面积,在控制养殖密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养野猪增收致富的道路。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张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