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2 10:45:16 来源:央广网 作者: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现在,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新农人”,正在“三农”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对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框架体系的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各地对“新农人”的支持扶持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积极挖掘和培养更多的“新农人”正成为一种理念和行动上的时尚。同时,随着“新农人”自身的不断磨练成长,“新农人”在现代农业大舞台上也必将由“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
在资深媒体人、中国乡村之声评论员瞿长福看来,新农人分为“乡村能人”和“白领农民”两大类,一类是经验派,而另一类是学术派。
瞿长福:从“新农人”类型来看,目前主体大约有两类,一类是生长、成长在乡村的“乡村能人”以及他们的接班人,“返乡能人”。这类主体平均所受教育程度不太高;另一类是对农业领域有期待、自身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一定资金技术等实力的“白领农民”,他们在经历与出身方面或多或少与乡村有联系,但这不是他们成为“新农人”的主要动因。
这两类主体,在农业组织形态和经营业态上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别。“乡村能人”主要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为主,“白领农民”则更多地以参与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为主。在经营业态上,前者以传统种植养殖产品为主,但机械化、信息化等各种现代经营技术与手段应用程度明显比“老农民”高出很多;后者则更多地偏向新产品、新业态,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明显表现出“白领”喜好,比如在家庭农场里可以喝咖啡、玩时尚等。
瞿长福认为,在发展方面,两类“新农人”,面临着相同的困难,例如成本高、收入低,基础设施差等。在培育方面,两类“新农人”的成长都是一个积极而渐进的过程,但当前一些地方却打着推进现代农业的旗号,急于求成、盲目发展,出现“垒大户”、凑数量的现象。
瞿长福:所有“新农人”又都面临共同的困难。一方面,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行,成本刚性上升,使许多满怀信心“下田”的经营主体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农业的“弱质”性比如基础设施差、信贷保险弱等并没有根本改变,同时“新农人”与农民的利益如何连接也还需要下大力气探索等。这些困难制约着“新农人”。
弄清楚不同类型“新农人”的特点特征,以及他们面临的共同困难与各自难题,可以看出,“新农人”在成长壮大阶段将表现出巨大活力、创造力与丰富性,但不可能像同批进校的大学生那样同时拿到“毕业证”,也难以像工业品那样“量产”,他们既“各有各的苦恼”,也有“共同的烦恼”。这就需要我们在扶持支持“新农人”的过程中有足够耐心和细心,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完成任务式的拔苗助长,搞“一窝蜂”式的定指标培养“新农人”,也不能在“新农人”成长阶段做旁观者,而是要在方法上既讲究普遍性,也要有针对性,努力做“新农人”成长的推动者、引导者和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