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5 21:04:33 来源:新华社 作者:陈灏
“我能从贫困户变成小康人家,全靠党的好政策和‘第一书记’的帮扶!”近日,在山东省沾化县台四村,村民刘清华面对即将期满离开的“第一书记”工作队,感慨不已。
刘清华家曾是台四村众多贫困户之一。山东省国资委2015年派出的“第一书记”工作队进村时,她上有生病的公婆,下有还在读书的儿子,全家守着几亩冬枣地,一年收入一万多元,几乎没有结余。
为了帮台四村脱贫,工作队结合当地冬枣种植传统和“沾化冬枣”这一品牌,提出利用扶贫资金建设冬枣大棚的想法,希望借此提升冬枣品质和附加值,为农户增加收入。工作队队长张庆旭介绍,建一亩大棚需要7000元,其中6000元由“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支付,农户仅需要承担1000元。
然而,整整一年时间,村里没一个人响应这项政策。“大家本来就穷,怕钱投进去白糟蹋了,不敢冒险。”刘清华说,当年冬枣收获季节,驻村“第一书记”柴哲带着村里贫困户,实地探访工作队帮邻村建设的冬枣大棚。这一趟走完,“不信邪”的刘清华傻眼了。
“差不多的地,一样的种法,他们一亩枣卖我们两亩的钱!”对比之下刘清华深受刺激。回家之后,她咬牙借钱建了6亩大棚。
回报超乎刘清华的想象。2016年,冬枣市场遭遇寒潮,普通露天冬枣平均每斤售价不到2元,一些枣农连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都没挣回来。但村里的37亩大棚冬枣由于错峰提前上市,每斤平均价格在5元以上。刘清华说:“我去年种枣挣了8万元。但如果没建大棚,当年可能就白干了。”
2016年11月,刘清华成功脱贫。有了积蓄的她流转了20亩冬枣地,还给刚毕业的儿子娶了媳妇。她说:“有冬枣大棚做保障,再加上儿子和儿媳妇也开始拿工资,我们现在算是小康人家了。”
和刘清华一样,台四村其余39户贫困家庭也在国家扶贫政策和“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全部成功脱贫,台四村成了当地脱贫典范。
摆脱了物质贫穷的人们,开始追求文化上的丰富。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文体活动中心。农闲时候,刘清华喜欢和其他妇女一起,到这里跳广场舞、打乒乓球。她说:“现在大家日子好过了,连人都更和气了。这样的生活,城里来的人都羡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