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2 09:23:00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文静、郎兵兵
新华社兰州8月21日电(记者文静、郎兵兵)经过三年时间,返乡青年张青山靠种菜在蔬菜大县出了名,菜还在地里生长就被客商订购。
张青山的家乡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是我国高原夏菜的主产区之一。8月正是产菜的好时节,在张青山的菜地里,芹菜绿油油一片,穿梭于田间的他被晒得黝黑。
在榆中,张青山是个“另类”农民。大学毕业后,他靠在河北等地包工程修路挣了些钱。“一是想照顾父母,二是做完这个工程不知道下个在哪儿,就想找个能长久的行业。”
2016年,看着家乡开阔土地上拔节的玉米,张青山动了心思。“这么好的地只种玉米太可惜。榆中的高原夏菜名气大、销路好,不如回乡种菜。”
起初,父母反对。“老两口种了一辈子地,就是为了让我不再种地吃苦,我咋能回来呢?”
张青山却铁了心。在外打拼的日子,让他渐渐体悟到做精做优才有竞争力的商业规律,也看到了人们对“吃上好菜”的需求。他决定种相对难种的芹菜,并只负责种植环节。
说干就干,他做调研、建基地、修大棚、播种子……测量专业出身的他,把精细化作业的习惯带到了种植里。
为了让土壤更肥沃,菜农们会在地里撒生石灰,但用量、程度并不讲究。张青山则会让工人翻遍每一寸土地,按合理的剂量撒上生石灰。
如此种植,第一年他就喜获丰收。看到收获满满的张青山,父母也放下担忧。
然而,种菜事业并非一直顺遂。有一年,当地遭受罕见风灾。“塑料篷布成了大风筝,把做地基的水泥墩连根卷起。一阵风把十几万吹没了。”张青山说,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他重新设计改造了大棚,并及时关注天气预警,在来风前检查,避免大棚留缝。
和传统菜农不同,张青山很看重市场。每年春播之前,他都会前往山东、云南等地了解行情,按需种菜。他流转的150亩土地上,种了4种不同品相的芹菜。
几年下来,他种芹菜种出了名,菜还在地里,客商就早早订购。甚至,他只负责把菜种好,收割装车等环节全由客商负责。
“以前老人总说种菜辛苦,等自己种上菜才真正有体会,根本没农闲这一说。地闲了,人还得看书、看市场。”他说。
2018年,张青山带领合作社种植的芹菜产量达1000吨以上,产值超过220万元,长期用工20多人。最近,他又打算新建智能化育苗钢架大棚3600平方米,进一步扩大规模。
在榆中县,像张青山一样返乡种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几位名牌高校毕业生。这些有着新观念的年轻人给有40多年种菜历史的当地带来了新气象。
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滕辉介绍,独特的气候和土壤优势让榆中县高原夏菜成为紧俏货,这也吸引来更多年轻人种植高原夏菜,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会进一步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并借助‘一带一路’,开辟国外销售市场,为高原夏菜寻求更广阔的销售渠道。”滕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