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新农人

跟我大干拔穷根——山西省垣曲县皋落乡“鼎诺”合作社社长张刘生扶贫创业纪实

2018-09-12 09:39:23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 辉

  “跟我大干拔穷根”是张刘生说在嘴上、装在心里的责任;

  “跟我大干拔穷根”是张刘生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誓言;

  “跟我大干拔穷根”是贫困户渴望已久、翘首期盼的福音;

  “跟我大干拔穷根”是贫困户振奋精神、脱贫致富的航标。

  “跟我大干拔穷根”这句话注定张刘生的创业要艰辛曲折,

  “跟我大干拔穷根”这句话注定贫困户的生活会幸福美满!

  ——题记

  从大老板向村干部的转变,张刘生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由点到面的扩展

  2011年是山西省垣曲县皋落乡皋落村历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一年,是皋落村人记忆深刻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在外做生意的“大老板”张刘生被很多村民强拉回来竞选村委主任了。他们的理由很充分:张刘生富了,就有能力带动大家一起富!

  是的,进入2010年之后,在垣曲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利好政策顺利实施,各乡镇、各村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局势。地处县城“咽喉要塞”的皋落村虽然也充分发挥靠城近的地理优势,迎头奋进,拼力发展,但由于庄多村大(共11个居民组,600多户,2000多人),自然条件差异大,群众经济底子薄,所以,与很多先进村相比,还是显得发展步伐不够快,整体水平不够高,仍有相当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状态。这些群众便把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了张刘生身上。

  张刘生在竞选的前几天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奔50岁的人了,按理来说应该歇歇了。回来干吧,势必影响自己在外搞运输、做煤炭生意收入;不回来吧,村民们这么热情,这么信任自己,怎么忍心去推脱?……

  但就在这时,家人们也表现出了高度的团结,一致反对张刘生回村竞选!妻子警告他说:“你在外面做生意,谁见了你都觉得你是个大老板,有收入,也有身份;你要回去当村长,一年也就几千块钱工资,为老百姓办事累死累活,还不一定领你情,到头来,弄得你灰头灰脑没法下台,看你咋办!”

  张刘生不由打了个寒颤。妻子这样的劝告话,周围很多亲人和朋友都说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莫非回村参选这个方向真的不对?他犹豫了。于是,他对来家的村民们支支吾吾地说自己能力不够,难以胜任村长等等。带头的老党员顿时就火了,“张刘生,我一直认为你是个有骨气的男子汉,没想到,你也就是个软骨头的次怂蛋!好了,我们不挡你的发财路,随便你!”说完就要带着大家走。张刘生的男儿血气一下上来了,“叔,我答应你们!我回去!”

  民心所向,众归所望。张刘生顺利以高票当选皋落村村委主任。在表态发言会上,他意气风发、慷慨陈词作了一番讲演。村民们记忆最深的那句话便是“希望乡亲们跟我大干拔穷根!”

  那天晚上,在村部和老党员、老干部们长谈之后,他驾车回家。途中,看着车灯在前方的路上照出亮瓦瓦一大片。他忽然觉得,这么多年,自己一直是一个人在走自己的路,单打独斗,但从现在开始,就要团结带领一群人、全村人一起往前走,而且是要共同走向光明、走向富裕!他这样想着,握方向盘的双手就不由地激动地抖了起来,随即也就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落在了双肩。

  “跟我大干拔穷根!”张刘生大声地喊出了这句话,然后脚下加大了油门,车冲破了无边的暗夜向前疾驰……

  蔬菜种植被张刘生确定为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的最优项目。“鼎诺”既是蔬菜种植合作社的名字,也是他对自己的勉励和要求

  “跟我大干拔穷根!”张刘生这句话慷锵有力,掷地有声,彻底激活了贫困群众们的脱贫致富梦。但是,下步怎么干?这成了摆在张刘生面前的最迫切最重要的话题。村民们一下把目光聚焦到张刘生身上,大家都想知道这个新的村委主任到底要怎样把全村经济发展这盘棋下活,下出成绩,下出结果!

  张刘生不愧是张刘生。昔日身处商海,他敢闯敢拼,叱咤风云;今日立足村情,他冷静沉着,显示出了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怎么才能带动群众致富?他早出晚归,走庄串户,深入群众,倾听民声。饿了,就在村民家里吃一口;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夜以继日的调研工作,使他严重消瘦,一个月不到,瘦了二十几斤,原本壮实富态的大老板,成了个风尘仆仆的老百姓。家人心疼,朋友嘲笑,村人叹息。他却幽默地自嘲说:“这才像一个接地气的村官啊!”

  经过一个月的认真调查,张刘生亲眼看到了村里各种实情,亲耳听到了村民真实心声,采集到了大量信息。一个深夜,他在自己的小屋踱着步,抽着烟,心里做着各种比对:

  发展养殖业?对技术要求严格,市场风险极大,而且,先期投资大,资金周转慢。不适宜!

  发展工业?投资大,污染问题难解决,环保不好过,风险也很大,老百姓不热心,不接地气。不适宜!

  发展旅游业?坡地多,沟壑多,一没文化古迹,二没自然景点,显然不实际。也不适宜!

  ……

  多种设想刚一提出就被否定。皋落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老百姓就喜欢跟地打交道,在他们眼里,地就是天,地就是命,地就是一切,生也地,死也地!地多是优势,老百姓对地感情深也是优势。所以,还得围绕土地做文章。张刘生首先明确了“平台”。可是,在土地上干什么?种粮食?很多老百姓辈辈世世种粮食,不还是没能摆脱贫困吗?种药材?技术、市场等都没胜算!……

  就在那一瞬间,张刘生脑子灵光一闪:种菜!对啊,皋落村靠着县城,市场就在眼前!再说了,人可以一日无油无肉无蛋,但不能一顿没菜啊,菜是生活中第一必需品!没水?亳清河水就在村边,用多少有多少!

  张刘生兴奋地先后拨通了老书记、老党员们的电话,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大家很快聚到了一起,一场项目论证会在灯下被热议。张刘生“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丰富城里人‘菜篮子’”的想法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个老党员说:“合作社也应该有个名字啊,一定要起个好听好记的名字。大家说说,起啥名字好。”

  张刘生脑子里又灵光一闪——“跟我大干拔穷根!”他想起了自己那句话,那是对贫困户庄严的承诺。“一言九鼎、一诺千金……”“鼎”“诺”这样的字眼一直在他心里跳跃。对,就“鼎诺”!

  当张刘生说出“鼎诺”这个名字时,在场的人都一致叫好。他们欢呼着,朝张刘生投来信任、敬重的眼神。张刘生深感欣慰的同时,又一次感觉到双肩落下来的无形的压力和责任。

  开弓没有回头箭。张刘生肩扛扶贫重任,坚持不懈努力,终于让“鼎诺”横空出世!

  项目确定了,合作社名字也有了,也召开村民大会研究通过了,接下来就要进入实质性的运作了。可是,可用的地在哪?怎么用?水怎么引?钱从哪里来?……这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又横在了张刘生面前。

  又一轮不知疲倦的奔忙开始了。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车轮滚滚,风尘仆仆。一连二十多天,寒风一日接一日地怒嚎着,吹到脸上像利刀刺骨,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狂舞着,不时发出喀嚓喀嚓的声音。在这样严酷的冬天,张刘生的身影却成了村子里、土地上最生动的风景。他披着衣服,手叉腰,迎着风,额头上冒着热气,就像电影里正规的国家下乡干部,全村11个庄、每一块地都留下了他鲜活的足迹,哪些地适宜连片种植,哪些地交通方便,都像地图似地刻在了他的脑子里。

  最后,经过反复比对,反复考虑,张刘生把种植基地选在了村东的岭上。这个选址有这几方面优势:一是交通便利,紧挨全县交通干线——横济线,无论走二级路还是上高速,走货都很方便;二是土地集中,地势相对平坦,利于连片耕作;三是靠近县城后花园——岭回村,方便城市居民采摘,适宜今后发展现代采摘业;四是空气清新没污染,利于种植无公害蔬菜。

  地点选定了,张刘生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入户讲解等多形式的宣传,动员村民们积极参与合作社生产。村民们口头表态都很积极,但在具体落实时,总觉得现在都是以户为单位搞自行发展,而“合作社”提倡的就是要走回以前的“大集体”“大生产”,这不是要走社会倒退之路吗?所以,普遍顾虑重重,缩手缩脚。

  没想到自己满腔热血的扶贫激情换来的竟是这样的冷落场面,张刘生不禁冷气了,但他很快又采取了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个普通村民,肯定也会担心“合作社”是纸上谈兵一场梦。他突然明白,群众不是不愿意干,而是没有成功的样板可参照。所以,他拍板决定,先组织主要干部和一些有积极性的种植户来操作,让群众看到现实,看到希望,不怕他们不参与!

  项目实施,学习在先。没有现成的样板和经验,那只有外出学习取经。2012年5月份,张刘生组织“社员”们冒着酷暑,先后到临近的绛县及千里之遥的宁夏银川、山东寿光等蔬菜种植先进基地进行考察学习,学习人家在基地建设中的好模式,好做法,让“社员”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感觉到发展蔬菜规模种植就是可行,就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进一步坚定了创办合作社的信心和决心。

  考察回来之后,张刘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合作社筹建工作。这就像一个戏班子搭台唱戏,有什么本事、有什么实力就要全力使出来。合作社是个实体,它的运作必须要真金白银做支撑。好,张刘生带头拿出60万元。有两个“社员”也拿出了10万元。没有钱的咋办?好,有机械设备也可以作价入股。没有钱也没有机械设备的咋办?地也可以拿来入股。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有的是男人同意了,女人不同意;有的是两口子都同意了,女人又反悔,情况错综复杂,筹建工作举步维艰。对此,张刘生没有气馁,而是展开了广泛宣传、广泛动员,不厌其烦,耐心讲解。他召集“社员”开会,拍着胸脯说:“乡里乡亲的,我张刘生不骗人,这个项目确实可行,我保证两年之后大家投的资产翻两番!”就一个目的,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地的出地,合作社的大舞台要先搭起来才能开始“唱戏”啊!

  在首期的施工建设中,张刘生就把焊接工、建筑工的工队负责人召集到一起开会。他说:“我们这‘鼎诺’合作社是扶贫工程,是惠民工程,所以,恳求大家凭着良心干活,做精品工程,对群众负责!”施工中,他一直驻守工地盯着,哪有不合适,立即要求返工;进工地的料不合乎规格,立即要求退货。工棚焊接工在给钢架上防锈漆时,为了赶进度,有几根没打磨铁锈就刷了漆,被张刘生在巡查时发现,狠狠地批评,硬是踩着高凳子重新打磨刷漆。引水工程挖管槽时,有一截是坚硬的石料地,深度没挖够就将管子埋进去了,张刘生发现情况后,立即责令抽出管子,按设计要求深挖管槽,重新填埋。张刘生说:“大家做活都很用心,但还用得不够细。这些地方看似小问题,但小问题就会引起大失误,出了问题,我怎么向社员交代?怎么向群众交代?怎么能保证搞好扶贫?”施工队们都被他这样的态度深深感动,所以,后来都高标准、高质量施工,把“鼎诺”做成了各界认可的精品工程。

  经过近半年的多方努力,国庆节刚过,张刘生向村支部书记、全体党员、群众代表郑重宣布:“鼎诺种养合作社的前期筹办工作已基本结束,我们将要正式向县工商局办理注册手续!”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全村7个“社员”以现金、机械、化肥、种子、土地等形式共筹资100万元,流转土地2100亩,进行了注册。2013年3月,“鼎诺种养合作社”迎着和熙的春风横空出世了!张刘生理所当然地担任了社长。

  挂牌仪式上,面对县农业局、林业局、乡党委政府领导及广大村民们一张张写满期望的脸庞,张刘生豪气冲天地说:“请领导放心,请群众放心,请社员放心,‘鼎诺’一定会顺利运行,健康发展,带动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做完表态发言,张刘生突然感觉,“跟我大干拔穷根!”这句话像火炬一样在他胸膛里熊熊燃烧起来,让他感到了重大的责任,也让他感到了无比的荣耀!

  几年来,张刘生为了“鼎诺”扶贫事业的发展,跑断了腿,操碎了心,吃尽了苦,最终就是为了让它在扶贫工作上发挥作用

  张刘生常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分成两半,一半是做生意赚钱,一半是办“鼎诺”扶贫。的确如此,在张刘生眼里,“鼎诺”是贫困户翻身致富的作战指挥部、扶贫大工厂,是一个充满人性温暖的人生大舞台。

  但很多人都会背过去悄悄地说:“‘鼎诺’像座围城,牢牢地把张刘生禁锢在那片土地上了。”他们的话也许过于悲情,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张刘生身处商海时,整天走南闯北,朋友遍地,吃喝不愁,风光无限。但自从“鼎诺”挂牌运营后,他几乎是把自己“钉”在那儿,“融”在那儿了。白天,他顶着烈日查看蔬菜田间管理情况,哪块地该上肥了,哪块地该浇水了,哪块地该除草了,哪块地该覆膜了等等,他都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提醒,及时发令;晚上,他挑灯夜战,写写画画,给政府领导给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报告,他最了解合作社情况,自然由他来写。或者给菜商们电话交流市场行情,适时调整蔬菜种植品种。或者打着手电到地里走走看看,是不是有塑料棚没盖严实的去盖一盖,是不是有水龙头没拧紧的去关一关。尤其是遇到大风、大雨天气,他彻底没有睡眠,在大板房里来回踱步,风雨稍小,就推门而出,踏着泥水,走到田间地头,查看菜苗有没有被大风刮倒,有没有被雨水浸泡。可以说,基地的每棵小菜苗、每个小菜果都牵系着他的心,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地呵护着、关爱着,确保它们吃喝好,生长好,因为这是“鼎诺”走向强大的根本,是“鼎诺”对贫困户承诺的希望。

  “鼎诺”是个大家,张刘生就是“家长”。合作社生产方面的点滴事他要管,这些事多是操操心,跑跑腿,虽然苦点累点,但那多是体力上的累,转转跑跑、看看问问就当是锻炼了。有一种累却常常让他感到身心疲惫,那就是“没钱”。

  钱是企业的命脉,好比机器的润滑油,没了钱,企业就无法运转。

  张刘生在后来的日子,就曾无数次地为钱焦灼,无数次地失眠,无数次地叹息。种苗供养商那边打电话要钱,电费要交,水费要算……无数种费用铺天盖地,纠缠不休,最要命的是基地做工的贫困户们的工钱,是哪天发就是哪天发,一天都不能耽搁,绝不能失信于民。而基地蔬菜从栽苗到采摘上市需要几个月,没菜可卖,没有回流资金,“鼎诺”像只饥饿的巨兽,每天醒来都等着“喂”钱。张刘生为了维持合作社正常运转,不得不经常从家里“偷”钱来用,先后砸进去600多万。久而久之,家里也被掏空了,但“鼎诺”仍在嗷嗷待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夫难行无钱之事。没有钱,怎么办?张刘生横下一条心,“要,向朋友要,向银行要,向政府有关部门要!毕竟这是在做扶贫,社会公益事业嘛,大家都应该来支持!”

  张刘生这几年“要钱”要出了经验——“头脸嘴腿脚”一起用!“头脸嘴腿脚”不是人身体的各个部位吗?怎么用?张刘生是这样做的:一是头脑要清,要对国家扶贫政策做到一清二楚,什么项目有扶贫补贴,最近发布了哪些惠农政策,哪些政策要找哪些部门等等,都要及时了解,全面掌握,熟记在心;二是脸皮要厚,对有些部门,有些干部的批评意见,还能一次次厚着脸皮去见,去听,咬定青山不放松,任你怎么说,我就是想要争取资金,磨得多了,对方也就心软了,机会也就来了;三是嘴皮要甜,多夸赞、多感谢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对“鼎诺”的大力支持,这些年,张刘生说得最多的话是——“‘鼎诺’是个扶贫平台,现在正在艰难爬坡,但我们有优势、有决心、有干劲、有希望,关键时候请帮一把!‘鼎诺’的贫困户们不会忘记您。我代表‘鼎诺’谢谢您了……”让人家知道你张刘生做的是扶贫工程,惠民工程,是个有心人,懂感恩,从而给你更多支持;四是腿脚要勤,只要是有机会,到县里、跑市里、奔省里甚至上北京,凡是能与“鼎诺”发展挂上钩的,都要去见去说。带着文字图片资料,带着电脑优盘,不顾疲劳,不怕难堪,一遍遍述说,一遍遍播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以心,让各级领导记住了垣曲有个“鼎诺”,有个“张刘生”!

  几年来,为了争取各项政策,各项资金,张刘生几乎该跑的地方都跑了,该说的话都说了,他心中只有“鼎诺”,只有贫困户,而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是个父亲,还是个丈夫,路过家门而不入是常有的事。2017年5月,张刘生仅匆匆回家一次,其余时间都在外奔忙,即使宝贝孙子感冒发烧,也没能唤回他奔忙的身影。他不是不疼爱孙子,而是那么多的事要去办,那么多的人要去见,那么多的钱得去筹,在群众扶贫的大事面前,他是真的要抓大放小,舍小家顾大家了!

  很多部门,很多领导都被张刘生强烈的扶贫责任担当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被“鼎诺”合作社的社员和群众横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求“突破”的信念所感动,纷纷为“鼎诺”发展出谋划策,支出了高招、实招:垣曲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肯定了张刘生超前思维和真做实干精神,要求各职能部门政策上向皋落倾斜;省、市农业、水利、发改、扶贫等部门在涉农扶持资金、专项补助资金等方面,也对“鼎诺”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就这样,经过不懈努力,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资金不断地进入到了“鼎诺”的账户上。其中,有朋友的慷慨解囊,有银行的贴息贷款,有政府部门的专项扶持,当然,也有客户打来的预订货款。2013年以来,仅农村信用社就支援扶贫贷款800多万元;有关部门拨付扶贫政策资金近200万元。

  有了各界鼎力支持,张刘生干事创业的心劲更强了。而“鼎诺”也像加足了油的航母,生产、销售逐步进入正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全县脱贫攻坚战线上脱颖而出!

  “鼎诺”是个扶贫大工厂。几年来,张刘生让合作社与贫困户之间建立了命运共同体,在群众创收致富,加快脱贫进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刘生始终牢记着他对全体村民说过的那句话——“跟我大干拔穷根”,所以,他对“鼎诺”合作社的定位始终不变:“鼎诺”是扶贫大工厂,是脱贫助推器!

  在“鼎诺”干活的都是贫困户,而且大都是年高体弱者。张刘生在生活上对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在精神上对他们积极地鼓励。为了能和大家融为一体,他与工人们同吃一锅饭,边吃边聊天,如同亲亲的一大家人,使贫困户对“鼎诺”有了一个正确的意识定位:“鼎诺”是我家,“鼎诺”与我共命运。从而增强了大家的集体观念、主人翁观念及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干事创业激情。

  “鼎诺”是全村贫困户的“鼎诺”,是大家的“鼎诺”,所以,就是要靠群众力量来发展。张刘生与大家集思广益,先是在2100亩土地上栽植了优种核桃树,按照“立体经营,高低兼作,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购置了全套大型农用机械设备,配备了一辆接送打工者上下班的大客车,建造了库房和宿舍,建起了4个提水泵站和5个蓄水池,在田间铺设管道3万多米,对1900亩土地实行滴灌,在田间铺设1.7万米地埋电缆,修建田间硬化道路6.8公里,组织社员在林下规模种植大陆菜,农忙时雇佣当地闲散劳动力打工增收。从2015年开始,合作社一次性建立了230亩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基地,侧重招募建档立卡贫困户入驻打工,起初有17户承包经营了温室大棚,之后又发展到40户,其中的3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技术员的耐心指导下,使出浑身解数从事日常管理,普遍尝到了精准帮扶的甜头,增强了摆脱贫困的信心。

  张刘生知道,贫困户一缺技术,二缺资金,三怕担风险,如若自己独立建棚独立经营,建一个棚成本约1.6万元左右,完成一个蔬菜生产周期至少要投入流动资金2000余元,雇佣技术员还需支付工资,这是贫困户一家一户难以支撑和应付的。所以,几年来,他采取的就是“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合作社不但负责提供温室大棚和技术,还以高出市场价的价位负责产品回收和市场营销,贫困户只管一门心思搞好日常管理、提升单产就行。不仅如此,合作社推行的是现场现金交易,产菜多少斤,现场过秤,现场结算,贫困户根本不用担心拿不到工钱。

  在这一点上,“鼎诺”无疑走在了全县所有扶贫企业的前面,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从而赢得了更多发展先机,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帮扶实力。

  2016年是“鼎诺”阔步发展、重磅扶贫的一年。这一年,合作社多方筹资建设日光温室5个,冷光棚105个,吸收贫困户发展设施蔬菜,开始贫困户对此前景很模糊。对此,合作社为了让本村村民参与蔬菜种植,提高收入,合作社负责人与乡干部及皋落村干部多次深入贫困户家里做工作,动员承包合作社的冷光棚,签订蔬菜种植合同,并承诺种植蔬菜所有物资与技术指导及销售风险由合作社承担,采取产量与劳务相结合的模式(按产量计酬)种植蔬菜。经过多方努力,2016年春季动员17户贫困户,其中8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承包冷光棚,种植蔬菜。由于按产计酬,农户的种植积极性高,短短4个月时间每户净收入在18000-25000元。秋季更多农户自愿参与冷光棚蔬菜种植,合作社与40户农户签订蔬菜种植合同,其中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合作社又建冷拱棚102个,日光温室 47 个,又与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承包合同。2018年,合作社计划再建冷拱棚130亩,目前,已完成65亩,与45户贫困户签订了蔬菜种植协议,剩余65亩正在建设中,全部建成后预计还可以带动周边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蔬菜,尽快脱贫。

  皋落村民王红军就是在“鼎诺”受益的贫困户之一。他四十二三岁,原本是个身体强壮的好劳力,早些年在有色公司矿上干活遭遇事故,腿被砸伤,成了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只能赋闲在家。屋漏偏逢连阴雨。2016年,老母亲又患癌症,做手术花了五六万,欠村集体开发的房款13万更是无法兑付,使这个贫困家庭雪上加霜。为此,王红军曾一度对生活绝望,颓废至极,打算把单元楼卖了还债。得知情况后,张刘生立即赶到王红军家,提出两点意见:第一,单元楼坚决不能卖,孩子大了,要结婚,没房子不行,由他出面给村上说,缓一步付款;第二,王红军尽快到合作社干活挣钱。面对张刘生的诚恳劝导和动员,王红军于2017年春天进入“鼎诺”,签订了3亩蔬菜种植的协议,年底净收入4万元;2018年处于身体原因,张刘生建议他减少种植亩数,和他签订了2亩种植协议,到目前已经净收入3.9万元。王红军见人就说:“是张社长救了我,是‘鼎诺’救了我。跟着张社长干,我感觉生活有奔头了!”

  村民任军青也是个在“鼎诺”受益的人。任军青五十多岁,因为孩子上学、家里建房等原因,拉下了四五万外债,出门打工吧,人家嫌他年龄大不招用;在家干活吧,活不长久,工资又低。正在他“走投无路”之际,张刘生来家里了,一句话:“跟我去‘鼎诺’!”任军青带着试试看的心态跟着张刘生干了起来,2016年冬签订的是冷工棚协议,第一茬菜下来,就收入了6000多。2017年,他根据自己身体状况签订了3亩温室棚种菜协议,年底收入6万元,把外债还清了。2018年,无债一身轻的他强烈要求续签合同,到目前收入了3.1万元。任军青说:“以前听说‘鼎诺’能让穷人发家致富,我还不信,现在这里干了一年多,我深有体会,‘鼎诺’就是我们贫困户的大救星!”

  在张刘生带领下,像王红军、任军青这样通过在“鼎诺”实行合同制做工致富翻穷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45户,这45户仅2018年上半年从“鼎诺”领取务工费就高达131.36万元,人均近3万元;还有39个贫困户劳力,2018年上半年领取务工费高达81万元,人均2万余元。现如今,合作社将投资风险、管理风险和营销风险捆绑起来,建立起命运共同体,贫困户增产增收了,合作社的经营利润也就随之增加了。

  张刘生还根据市场行情,采取灵活多变的种植模式,适时在1700亩核桃林下种植了大蒜、西红柿、洋葱、辣椒、白菜、白萝卜等陆地蔬菜,蔬菜远销西安、武汉、成都等大城市,带动当地200多个闲散劳动力打工增收,合作社每年支付给打工者的劳务工资至少在400万元以上。

  劳动换真金,这就是劳动力价值的充分体现;承诺变现实,这就是张刘生那句“跟我大干拔穷根”的精髓所在!

  张刘生在狠抓合作社生产、带动贫困户致富的同时,还让眼睛“向外看”——一是每年拿出20%的利润用于支持敬老爱幼社会公益事业;二是给建档立卡贫困户7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敬老金1000元;三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幼儿支付全年的学费,其扶贫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这数字不是枯燥的数字,这文字不是轻飘的文字,而是贫困户们送给“鼎诺”、送给张刘生的“扶贫喜报”“扶贫大红榜”,也是“鼎诺”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扶贫机构回馈贫困户和社会的“光荣榜”!

  面对这一切,张刘生心底涌生起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和荣耀感。他常常会在太阳初升时来到田间地头,看着那一排排反着灿烂光芒的工棚,看着那一棵棵沾着洁净露珠的菜苗,然后欣慰地笑了。是的,他应该欣慰,一个人,一个基地,带动了这么多人走向实实在在的富裕,这是件多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啊!

  当扶贫的理念深入人心,当目标的旗帜在高空飘扬,当理想的风帆被迎风举起,“鼎诺”的发展便踏上了一个崭新的征程。

  经过五年来的摸索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的阔步前进,“鼎诺”已经成了现代农业的杰出典范,成了全县扶贫战线上最靓丽的名片!现在走进“鼎诺”,你看到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着现代化气息和清新宜人的花园式蔬菜种植基地:

  ——小路大循环。主路是很窄的水泥路,仅有一车宽,从菜园的地头穿过,很多条支路又与它相连通,远远望去像是一条灰白色的蜈蚣,身体两边伸展着无数条灰白色的腿,悠然地盘旋在菜园两千多亩的园子里。拉运蔬菜的大货车有序排列,依次装货出园,把“鼎诺”生产的优质蔬菜送往全国各地。所以,园里的路连通的不仅是支路,还有贫困户们对幸福生活深切的渴望。

  ——蔬菜成美景。夏日的露地蔬菜或整齐划一或挨挨挤挤地映入眼帘,像是在夹道欢迎:西红柿结得满枝满条都是,像一串串红灯笼;红辣椒一簇簇朝天擎着,像一把把小火炬;黄瓜一条条吊满枝蔓,绿得像要滴下来;玉米一株株饱着穗儿,像婀娜的孕妇;成群的小蜜蜂低声哼着小曲儿,在各色的菜花上翩翩起舞。这是一个浑然天成的花园式菜园啊!

  ——意境似桃源。这儿没有城市的喧嚣,有的是绿树成荫,鸟儿翻飞,鸣虫唧唧,带着一丝静谧,平添许多诗意。这里的天空深邃,像是可以通过那篇湛蓝通向未知的宇宙,没有城市的雾霾,蓝天上白云如絮,通透、慵懒。踏着水泥小路走在菜园间,听着风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忘却城市的烦心事,让心灵放空,静静地享受大自然的幽静,真像个世外桃源。

  ——平地聚白龙。几百个日光温室和冷工棚就势而建,错落有致,像条条白龙聚集于一起。“蔬菜大棚如卧龙,生机无限傲寒风。收来冬日分畦照,嬴得秧苗拔势雄。”它们是反季节蔬菜的冬暖式日光温室,也是贫困户们收益最大的种植模式。一个个躺卧着的白龙,孕育的是贫困户们美好的脱贫致富梦,践行的是张刘生“跟我大干拔穷根”的豪言壮语。这才是菜园里最壮观最生动的景色!

  “人说‘鼎诺’好风光”。有贫困户套改了这样一句歌词来赞美现在的“鼎诺”。是的,五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连一眨眼的功夫都算不上。然而从2013年到现在的五年时间,张刘生带领“鼎诺人”,在这方古老的大地上却经历了一场场破茧成蝶般的巨变,实现了一次次的提质增效和完美飞跃:

  一是注册资金由最初的100万元增资为现在的800万元;二是使用土地亩数由最初的2100亩增加到现在的2400余亩;三是总资产由最初的1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000多万元;四是参社农户由最初的7户增加到现在的86户;五是扶持的贫困户由最初的11户增加到现在的144户;六是发放给贫困户的务工费由最初的年2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年400多万元;七是村里原本的贫困户个个年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比过去翻了十几番,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可以说,自2013年以来,“鼎诺”每年都有大跨步,每年都有新辉煌,而且因扶贫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被垣曲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单位”,被运城市农委授予“典型示范合作社”,被省蔬菜产业协会授予“山西省蔬菜产业优秀园区”,被省农业厅授予“山西省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光荣称号。而张刘生也顺利连任皋落村村委主任,并多次被垣曲县委、县政府,运城市委、市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工作者”,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授予“山西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等荣誉称号。

  但张刘生明白,成绩属于过去,荣誉只是现在,事业更待将来。所以,在脱贫攻坚的壮丽征途上,“鼎诺”还刚刚起步,前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目前,垣曲县脱贫攻坚大会战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关键阶段。张刘生将继续团结带领“鼎诺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县、乡两级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和“全景垣曲、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结合基地生产实际,以“跟我大干拔穷根”为载体,以增加群众收入和“脱贫摘帽”为目的,进一步转变思路,更新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扶贫措施,加快生态“鼎诺”、实力“鼎诺”、和谐“鼎诺”、扶贫“鼎诺”建设步伐,让“鼎诺”更好地担负起助推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效的神圣使命。

  ——稳步推进基础建设:投资260万元,完成130亩冷工棚建设,带动周边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蔬菜,尽快脱贫;投资170万元,完成2000亩茶菊种植基地建设,配置顶端技术的烘干烤房5间。

  ——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引进南方芒果、柚子等高档反季节水果种植技术,将基地打造成集生态、科技、采摘、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强化核桃后期管理,争取早日投产达效,建设垣曲核桃经济林“两高一优”示范基地;力求在养殖方面有所突破,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双赢的良性发展模式。

  ——继续推进脱贫步伐。2018年底要彻底消除皋落村贫困问题;2019年底要实现在“鼎诺”做工者人平均收入达4.5万元;2018年—2020年三年期间,每年要拿出合作社利润的20%用于社会公益事业,让更多人分享到“鼎诺”红利,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标刚性而有力,宏伟而明晰。这不是张刘生和“鼎诺”的口号,而是他们用心血对皋落村两千多名群众,对垣曲县、乡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做出的郑重承诺!

  “志士求索大跨越,雄关舞笔绘日月”。一个崭新的“鼎诺”已在皋落大地雄起,但创业者们却没有丝毫懈怠。“跟我大干拔穷根!”张刘生正团结带领“鼎诺人”,以矫健的步伐,以飒爽的英姿,以坚强的斗志,以必胜的信念,昂首走在扶贫创业的阳光大道上,为实现皋落村、皋落乡乃至垣曲县脱贫攻坚大会战的最终胜利而继续努力奋斗……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