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5 15:11:22 来源:央广网 作者:记者李鑫,德州台高昌莲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努力。
记者:小麦马上就要成熟了,德州市农科院的德抗961表现怎么样啊?
赵同凯:还行,一是麦苗比较齐,麦穗比较大,今年收的应该是很好。
在一块麦田里,山东德州农科院的专家赵同凯查看着小麦的长势,他们选育的品种表现超过预期。
德州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这些年,依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已成为整建制粮食生产“吨粮市”,其中,小麦的平均单产稳定在543公斤/亩以上,这里面,离不开赵同凯等科研人员的辛苦和努力。
赵同凯:首先选择优良品种,我们农科院每年都进行品种筛选。筛选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做品种比较试验,把省内省外的品种集中在一块,共有几十个品种。我们做比较试验,筛选最好的品种,适合当地最好的品种,再进行推广。
小麦的选育,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从出苗到分蘖,再到最后的成熟,经过数千次的比较试验,观察它的抗病性和抗倒性,以及母穗数,千粒重,才能选育出适宜的品种。同时,小麦的播种方式同样影响着小麦产量,赵同凯说,选育了好的品种,也需要推广好的播种技术。
赵同凯:原先是调播,麦种种在一条线上。小麦比较密,老百姓看着好。但是宽幅精播,播幅宽了以后,还是那些麦种,看着稀,老百姓不接受。
宽幅精播,是新型的播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加田间的透气性和透光性,提高小麦的亩穗数和千粒重,但是,从一开始的直观上看,宽幅精播的小麦长的稀,有些农民觉得浪费了土地使用面积,不能够接受。
赵同凯:后来我们通过开观摩会,开农民培训会,让老百姓接受。现在老百姓尝到了宽幅精播的甜头。
选育品种,推广新技术,消耗的不仅仅是精力,更有耐心,在这个过程中,对农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是支撑赵同凯等农技人员不断尝试,坚定走下去的原因。
小麦的播与种,仅仅是走向丰收之路的前期,田间管理也是不能忽略的工作,作为一名农技专家,赵同凯依旧操碎了心。
赵同凯:原先小麦的返青肥可能是3月初,现在推迟20天,3月20日以后,这样延长肥效,一直到小麦后期,提高了小麦的成穗率,使小麦的亩穗数增加。产量也提高了。这叫氮水后移技术,增产效果非常明显。
在小麦高产田里,赵同凯和他的同事们推广了小麦氮水后移技术,这种技术能延长肥料的肥效,还能防治小麦的倒伏。在小麦植保方面,他们又推广了一喷三防技术,来防治小麦的病虫害、干热风、促进小麦增粒增重。
赵同凯说,他们是大地的孩子,唯有努力,才不会辜负这片土地的厚重。自助者天助,在金黄的麦田里,他们拥抱着丰收。
赵同凯:特别是小麦抽穗前后的这一场雨,非常及时,给老百姓省下了浇水钱,又省了力,又省了钱。并且雨水能肥沃土壤。是非常好的一场雨。现在看小麦丰收在望,长势不错,最后提醒广大农民朋友适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