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科技专家

陈剑平院士: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6-06-14 11:29:1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宦建新

  上世纪80年代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陈剑平在英国洛桑农业实验站进修时,首次在禾谷多黏菌体内发现了大麦和性花叶病毒,从而揭示真菌传播植物病毒的直接证据,被国际学术界誉为该领域30年来研究的重大突破之一。

  2011年,陈剑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后,不仅继续开展植物病毒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研究,还在宏观农业战略层面,为破解我国三农发展的短板进行探索与实践。30多年科技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陈剑平院士不变的是为农本色,以及对科学的追求和使命担当。

  30年重大突破与一个回国决定

  1989年6月,陈剑平来到英国洛桑农业实验站当访问学者。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科研任务,他对导师亚当斯教授说:“我要做植物病毒与真菌的关系研究。”

  “太难了!”他的导师亚当斯说:“我老师做了10多年,我做了17年,都没有成功。”

  初生牛犊不怕虎,陈剑平说服了亚当斯。

  “我拍到了病毒的照片,我成功了!”一天,陈剑平拿着照片一头冲进亚当斯办公室。听到陈剑平的惊呼,亚当斯头也不回,右手拿着铅笔,慢条斯理地梳理着头发说:“如果你认为它们就是病毒,你就需要去证实……”

  真菌孢子直径只有5微米,要在真菌孢子中找到病毒,就必须把真菌孢子切成厚度只有50纳米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为了证实病毒的存在,在此后的9个月里,陈剑平没日没夜地切片1万多片……长时间看显微镜,陈剑平的眼睛肿了。原来视力1.5的他,从那时起近视300度,戴上了近视眼镜。

  30年的难题,终于被陈剑平突破了。

  1995年冬,陈剑平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唯一的“特殊待遇”,是时任院长陈传群给他订了一份《科技日报》。陈剑平说:“按当时的工资水平,我在英国工作一年,可把国内大半辈子的工资都赚了,但是,一个人追求的不只是经济待遇。”陈剑平无怨无悔。

  陈剑平回国二十年,培养了50余名博士、硕士,他领导的国家重点研究领域创新团队以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站在了植物病毒研究领域的世界制高点:

  揭示了5种重要稻麦病毒发生规律和发病机理,建立的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全国病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建立了一大批先进的检测技术,鉴定了数十种植物病害新病原,截获了上千批次外来入侵植物病原,为我国植物病害检疫检验工作研发了核心技术;建立了500余种花卉、中药材无病毒组培快繁产业化技术,开发了25种花卉组培苗新产品,每年出口欧美市场数百万株优质花卉组培苗,推动了我国园艺植物组培苗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在真菌传麦类病毒研究方面,从1996年到2005年,他们发表的SCI论文数占全球的28%,在2006年到2015年,这个比例上升到60%以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二等奖4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

  陈剑平的成就让世界尊重。2012年,陈剑平率代表团重访苏格兰,研究所专门为他升起了五星红旗。在一艘一百多年前造的“发现号”科学考察船上,为他举行隆重奢华的招待晚宴。

  6000万留守儿童与一个院士的新使命

  2012年的一天,陈剑平到浙江淳安扶贫,在一户农家中他问一个小姑娘:“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小姑娘头也不抬:“山核桃成熟。”陈剑平又问:“你喜欢吃山核桃?”小姑娘说:“我才不要吃呐,因为山核桃成熟时,我爸妈就可以回家了。”

  “听到这话,我想到了全国有3.7亿农民在外打工,有6000万留守儿童在家思念父母,是小姑娘启发了我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陈剑平说,我原来想的是从“I”到“T”,一生做好一件事。“I”就是“我”,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好,再变成“T”(Team,团队),把团队带好。陈剑平说,现在余生要做两件事,还要做探索解决中国农村发展短板的事。

  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他提出了“农业综合体—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战略思想。用体系思维,从多元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培育、质量安全控制、科技支撑引领、互联网+流通、投资融资助推、三农政策创新等方面系统集成,研究解决三农问题的组合拳,已应邀到十余个省市作农业综合体探索实践的专题报告。

  近年,他又联手杭州蓝城、绿城集团进行农业综合体探索实践,在浙江奉化、嵊州、余杭等地试点建设农镇,计划通过十余年努力建成100个理想农镇,以此来影响、推动全国成千上万个农镇的建设。陈剑平深情地说,到那时,中国两到三亿农民的生产、生活、生计会有很大程度的改观。

  蓑者,为农也,烟雨任平生,意指科研精神在岁月中传承,方能成就一番事业。“一蓑烟雨任平生”,陈剑平说:“这是我的座右铭……”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蒋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