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2 21:11:0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桂利 刘观浦
余松烈 出生年份:1921年 专业领域:小麦栽培 研究成果:小麦栽培理论创新和技术成果,为我国小麦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作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作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 本报记者 王桂利
本报通讯员 刘观浦
4月20日,记者从山东农业大学获悉,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因病医治无效,12时20分在泰安逝世,享年96岁。
余松烈从事小麦的教学、科研六十余年,研究创立的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确定为“八五”、“九五”农业重点推广项目。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截至2010年已累计推广应用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约种子15亿公斤,为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过中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余松烈还曾任山东省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第七、八届中国人大代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被评为中国农业劳动模范、山东省专业拔尖人才及山东省科教兴农先进工作者。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农学奖。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余松烈1921年3月13日出生在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镇一个商人家庭,1940年春考入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读书。1949年9月,余松烈辞去上海新农出版社经理职务,北上到山东大学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前身)任教。
借助山东小麦主产区的优势,开始研究探索小麦高产理论。1950年8月,余松烈创建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利用种间杂交开展分枝小麦的育种工作,1959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山农1号”、“山农3号”,研究出小麦深耘断根增产等栽培技术。
文革期间余松烈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所幸的是他仍能参加试验田的部分工作。他仔细调查生产情况,研究思考制约小麦高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1974年3月余松烈带领部分学生到滕县龙阳公社进行生产实习。6月底生产实习结束,他主动要求留在滕县农村继续劳动锻炼,受到当地干部群众欢迎。在滕县五年,他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围绕适合小麦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条件、麦苗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分析制约当地小麦高产的原因,有计划、有组织地全面安排小麦精播高产试验,验证并不断完善小麦精播高产的理论,在全面总结各个试验的基础上,集成创新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带动了全县80多万亩小麦全面丰产,成为全国小麦高产典型。
1979年,余松烈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这一年,山东省5581万亩小麦绝大部分还处在低产阶段,余松烈分析山东小麦生产现状,决定向小麦主产地区宣传、示范、推广、普及已经成熟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全省小麦的亩产和总产水平。与此同时,他还成为农业部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服务范围扩大到了外省。从1982年到1991年,他几乎跑遍了山东省所有小麦主产县,还到河北、河南、江苏、山西等省进行宣传和示范推广。据不完全记载,在这段时间内,他共讲课和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200余次,听众包括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约10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效果良好,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日益扩大。
1992年农业部组织成果鉴定委员会对“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成果进行鉴定,鉴定评价指出:“山东农业大学于1972年开始研究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经过20年努力工作,针对我国冬小麦传统高产栽培技术‘大播量、大群体、大肥、大水’存在的缺点,提出了一整套高产、稳产、低消耗、高效益的栽培技术。该课题对促进我国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对促进我国北方和黄淮小麦主产区的生产发展具有重大实用价值。”
进入80岁高龄之后,余松烈不再主持科研项目,但是他研究创新小麦精播高产技术的脚步却没有停止。他在考察中发现,山东省的小麦精播面积呈减少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品种变了,用种量大;二是实行承包制,农民的认识水平不同;三是秸秆还田比较普遍,过去的小麦精播机作业时拥草拥土,播种质量不稳定,已经不能适应精播高产的要求。
余松烈和他的助手董庆裕与相关企业合作,经过五年反复试验和改进,研制出小麦宽幅精播机,总结出小麦宽幅精播高产的理论与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把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推向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新阶段。余松烈与企业合作发明研制的小麦宽幅精播机,2006年开始推广,目前推广到山东省内各粮食生产重点县,并在江苏、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份得到大面积应用。2010至2011年度,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重点在8个小麦宽幅精播项目县安排了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小麦宽幅精播栽培和传统播种栽培相比,平均亩产增加49.6公斤,增产幅度为8.5%。
2014年6月18日,农业部组织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等单位专家,对招远市辛庄镇马连沟村3.14亩小麦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打,亩产达到817公斤,刷新山东省冬小麦亩产纪录,并且创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全国冬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创造这一纪录运用的栽培技术正是余松烈创新的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