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基层干部

把生命的颜色定格在脱贫路上

 ——追记贵州省印江县川岩村党支部书记张曙光

2017-07-31 11:43:5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魏登峰 牛震

  他是脱贫路上的急先锋,赤胆忠心的好榜样;他是守望乡邻的贴心人,他是永照前行的曙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人生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的诺言,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树立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为了给乡亲们铺一条宽阔的脱贫致富路,贵州省印江县川岩村土家族村支书张曙光,20年如一日带领村民们攻坚克难。2016年9月4日,年仅48岁的张曙光在帮助因拆房让路的贫困户建房时,不幸从楼梯上摔下,倒在了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48岁,正是人生年富力强好年岁,张曙光的生命却永远停止在这一年。20年来,他为川岩村修通了公路,引来了自来水,重建了村小学,村民有事就会想到找他。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进程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生前写下的诺言。

  张曙光没有刻意追求鲜艳的人生,却让短促的生命活出了亮丽的色彩。他做了什么事?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随着生者的讲述,去追寻张曙光的人生足迹。

  “厚得脸”修路

  “群众选我当村干部,是大家信任我,如果不把工作做好,怎么对得起大家?”把工作做好,是张曙光回报乡亲的唯一选择。

  “地无三尺平,生活不得行;一条泥巴路,婆娘不进门。”一句顺口溜是印江县峨岭街道川岩村曾经的写照。川岩村石漠化十分严重,全村935人,贫困人口就有315人,是一类贫困村。生于斯长于斯的张曙光1989年高中毕业后南下打工,做了6年建筑工。1995年冬,张曙光回到川岩,第二年当起了村里林管员和计生专干。20年来,张曙光还担任村会计、村主任、村支书,每一届都是全票当选。

  川岩村的通村路由于修建时间早,道路较窄,且一直未硬化,路面条件恶劣,随着川岩村建材、经果林、畜牧养殖等产业的发展,经过环村路的大车小车越来越多,道路难以承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村里的公路必须要硬化、自来水必须要通、危房必须要改造,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张曙光生前对街道办事处立下的脱贫“军令状”,更是对全村群众许下的脱贫承诺。

  1996年冬,张曙光发动全村群众集资投工,自己跑部门争取爆破物资,花了两年多时间挖通了近5公里的通村路。2004年春,张曙光争取到了以工代赈项目,政府支持道路建设物资、群众投工投劳,用3年多时间对通村路进行了修建和延伸,改变了村里水果上市要背磨、生猪出栏要肩抬的困境。

  通村水泥路建设牵涉不少耕地、房屋、坟墓,村里一些村民不支持。“迁祖坟,哪怕你说成一朵花,我也不干。”当时的“钉子户们”不干了。“谁拆我的房子,就必须帮我建一栋房子!”村民大会上,60多岁的低保危房户田儒芬首先发难。

  “好,我来想办法。”张曙光拍着胸脯应诺下来,“但是,为了全村人的利益,必须迁!”很少发火的张曙光也拍桌而起。“当时,张支书是第一个带头迁祖坟的。”村主任王正红说,白天张曙光盯工程进度,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问题;晚上走访群众或开院坝会,做大家思想工作。就这样,一个月的时间,全村拆房、迁坟等前期工作顺利完成。

  “为了修路,张书记四处求人借钱,可是跑断了腿磨破了鞋底儿。”村民们说。张曙光到处争取硬化路项目资金,其间的辛酸不言而喻,最终在张曙光的不懈努力和多位乡贤的帮助下,环村路硬化项目最终得以落实。2015年冬,张曙光争取了总投资442.8万元的4.7公里通村水泥路项目,2016年6月开始修建,这将彻底改变村子里交通条件。

  据介绍,张曙光有个绰号“厚得脸”,不管是村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还是民生保障,只要有一丝希望,张曙光就会花百倍的努力去争取。一次不成,再去第二次,直到问题解决。

  “把路修好了,就可以喘口气了。”77岁的田茂珍老人还记得张曙光生前说的这句话。如今,路还没有修完,张曙光却走了。

  为了搞好产业扶贫,让乡亲们早日脱贫,张曙光可说是绞尽了脑汁。没有土地,张曙光积极争取坡改梯项目,发动群众向山要地,将一块块石头垒成土坎,把陡斜零碎的坡土改造成梯土,采取“培土增地”方式,挑土把荒瘠的石窝、石缝填上,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没有产业,张曙光结合村里水果发展优势,引导群众种柑橘、柚子等,采取畜—沼—果模式,规模化发展水果产业,召集村里水果种植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同时,他还争取生猪养殖扶持项目,发展生猪养殖。没有技术,张曙光跑农业部门把技术专家请上门,为群众讲解水果种植和管理技术。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这是张曙光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任何事要做到满意为止。”王正红说,“村里贫困户的房子不好,他都积极争取项目,没有劳动力的他就亲自去帮忙。”2014年,张曙光动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居住的13户人家搬迁,为他们争取项目资金,协调地基,进行危房改造。

  如今的川岩村,正迎来新一轮脱贫致富“曙光”。清一色黛瓦白墙的民居,近5公里的环村硬化路竣工了,花卉、果蔬等绿色产业也发展了起来。一点一滴,记录下贫困山村的脱贫足迹。“曙光让祖辈深居在川岩村的群众看到脱贫致富的曙光,也温暖着川岩村群众的心。”乡亲们说。

  村民的“主心骨”

  “张支书是我们的‘主心骨’。他不在了,现在有事去找哪个哟。”提起张曙光的离世,村民田仙梅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2016年“7.19”洪灾发生后,天降暴雨,村民田仙梅很是着急:三个孙子在朗溪镇读书,不知道情况怎样。朗溪集镇位于印江河一侧,易受洪涝灾害。望着雨越下越大,田仙梅坐立不安,她拨通了张曙光的电话:“曙光,我几个孙孙在朗溪,这个雨太吓人了,我担心他们。”电话那头,张曙光挂断电话立即骑上摩托车冒雨直奔集镇,分两次将田仙梅的三个孙子安全接回来,田仙梅感激流涕。“曙光做的好事太多了,有他在,我们什么都不怕。”田仙梅哭泣着说。

  身躯高大结实,照片里的张曙光永远给人是一副精明干练、朴实硬朗的土家汉子形象,而在这个健硕的身躯里,却隐藏着一颗温厚的心。

  村民任明俊的二儿子张金权因患肺结核在县医院住院数月,最后病情恶化,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由于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任明俊慌忙中没了主意,情急之下,她拨通了时任村主任张曙光的电话,张曙光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立马赶到医院,将病危的张金权送回家里,到家没几分钟张金权就闭上了双眼。张曙光又里里外外操持丧葬事宜,张金权得以顺利安葬。

  2000年前,川岩小学只有三间年久失修的木房,属于危房,学生们在教室上课随时都可能面临房屋坍塌的危险。张曙光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他跑到县教育局争取新建川岩小学的项目,一待就是三天三夜没有离开,直到县教育局给了明确答复后,他才安心回家。川岩小学2001年开始新建,2002年完工,来自三个村的60多名学生在新教室里安心地学习。

  “他就是这个村的主心骨,天塌下来有他顶着”。在村民眼里,张曙光是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关心他们的冷暖,解决他们的困难,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时常让张曙光记挂的还有60多岁的低保户田儒芬,她家的房子破旧不堪,没法居住。恰好公路硬化要占去房子一角,张曙光借此机会利用危房改造项目和拆迁房屋补偿资金把她的破房子拆了重新修建砖房。这件事,张曙光一手“包办”,但就在接电线抽水时不幸从楼梯上跌落,他的生命从此永远定格在这一刻。

  既要顾大家,也要顾小家

  “党员只有坚定了信仰,才能战胜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一往无前。”张曙光曾说。张曙光不但以身作则,他的行为同样影响了身边亲人和同事。

  张曙光一家四口人,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且还没有成家,妻子2003年出车祸留下后遗症,去年又患上了脑瘤,照顾妻子的重任落在了张曙光一个人的肩上。有一次,妻子在家做饭,把洗衣粉错当作盐巴,把醋当作酱油,此后张曙光不得不接过洗衣做饭的活儿,每天再晚也要回家给妻子做饭。生活的艰辛没有让张曙光失去做好工作的信心,更没有因此而懈怠工作。

  2015年,县里举办村干部脱贫业务培训班,培训时间为3天,为了提升自身能力,不耽误培训日程,他背着妻子一起参加培训,看到这幕情景,一同来培训的村干部无不动容。“既要顾小家也要顾大家,其实能感受到他背负的压力有多大,但是他从不言苦叫累,工作从来不拖后腿,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曾一同参加培训的鹅岭街道办主任刘刚说。

  张曙光的家里摆着4辆骑烂了的摩托车,客厅的柜子里堆放着他当支书以来得到的各种荣誉。他连任了三届村支书,先后多次当选为乡镇人大代表,多次获得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县“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先进个人”“优秀村干部”……加起来集体奖7个,个人奖21个。“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这是他在脱贫攻坚战中用心、用情、用力的真实写照。”印江县委书记田艳说。

  “他做的好事太多了,有他在,我们什么都不怕。”川岩村的村民们说。

  “他真正活出了自己的颜色,为印江县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旗帜。”领导同事们说。

  “任劳任怨为民办实事,全心全意为村谋发展。”这是媒体对他的评价。

  “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他自己说。

  二十年村官路,一辈子百姓情。20年前,在老支书田儒祖的介绍下,张曙光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那时起,他就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他曾向老支书说:“请放心,我一定能干好!”张曙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基层村干部的担当和责任所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口中的“好支书”称号,也为如今的党员干部树立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安思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