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基层干部

贵州山村“抄表哥”:耗尽毕生积蓄修建出村桥

2016-04-27 22:50:0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鹏

  

  图为韦成刚自筹资金修建的“同心桥”。潘聪摄

 

  “咦,电灯熄了!快,打电话给‘韦抄表!”在贵州麻山腹地紫云县松山镇鸡冠岭一带,有一位皮肤黝黑,性格执拗的普通供电员工被当地人们亲切地称为“韦抄表”、“抄表哥”。

  “抄表哥”名叫韦成刚,是贵州电网公司安顺紫云供电局松山供电所配电班配电线路维护员。外号来自他“随叫随到”的工作态度。近日,这位动情山乡的“抄表哥”因为一个执着了30多年的“筑桥梦”感动千万人。

  桥,是村民们心中最大的渴望。

  同心村地属安顺市紫云县松山镇,该村一条由南向北流的打边河把有着300多户人家的山村一分为二,村的东边100多户村民每次出村都是趟着河流而过。但到了每年5月至10月的汛期时,村民出行和孩子上学则无路可走。

  然而,同心村所在的麻山地区是贵州贫困的代名词,也是贵州最典型、最贫困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修桥,无时无刻都在想,但就像做梦一样”。谈及架桥的事情,村民们摇头无奈。

  

  韦成刚正在护理桥面。潘聪 摄

  桥,是韦成刚童年的梦,也是藏在他心中感恩和回报家乡的大事情。

  韦成刚的家在打边河的东边,小时候上学,出村都是趟水而过。韦成刚的父母身患残疾,家里的农田基本上都在河流的西边,小小的打边河却成为韦成刚上学,家里收入的最大阻碍。

  忍饥挨饿成了韦成刚抹不去的童年记忆。据当地村民介绍,那时候的韦成刚家人基本上靠当地政府的救济和东家一碗粥、西家一碗饭维持生计。

  “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是韦成刚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简单的话语,驱使着他一生都要做成两件大事:报恩和修桥。

  1993年,在国家实施星火计划的带动下,韦成刚在村里做起了科技兴农产业,生活也日益改善。韦成刚积极为乡亲们传授养猪、养鱼、养鸭、种植早熟蔬菜的技术和经验,讲解现代“立体农业”的概念和模式。

  要致富先修路。1997年,担任同心村团支部书记的韦成刚带领村民利用锄头、铁铲等农具在打边河两岸同时挖修马路。两年后,一条能通过一辆小型农用车的泥巴马路正式挖通。

  但由于资金问题,只在河底洒了一层碎石,枯水期时车才可以趟水而过,严重阻碍了村里的致富之路。

  步入21世纪,在经济有所改观的前提下,韦成刚便开始了筹划自筹资金架桥的准备。然而,就在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场变故让韦成刚心中的“筑桥梦”越发遥远。

  2003年,韦成刚妻子却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为帮妻子治病,韦成刚卸任村干部,背着妻子走出山村,四处求医治病,家里的积蓄也所剩无几,2009年妻子故去。

  为继续追寻这个30多年的梦想,2010年,韦成刚开始二次择业。这一年,他参加了紫云供电局的招聘,成为松山供电所当上了一名乡村抄表员。由于“随叫随到”的工作服务态度,韦成刚被当地村民亲切的称其为“抄表哥”。

  有了稳定的工作,韦成刚的“筑桥梦”也有了新的希望。通过几年年的省吃俭用,以及向亲朋好友的东平西凑,韦成刚终于有了6万多元的“巨款”。

  2015年1月,韦成刚叫来一台挖掘机,在打边河动土开工。建桥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纷纷出力帮忙,把桥取名“同心桥”。

  可是,当才建起桥墩时,筑桥的材料及人工费就用了6万多,“巨款”荡然无存。这座“半成品”的“同心桥”随之闲置一年多。

  2016年3月,一条题为“为小桥添块砖”的微信在朋友圈转发开来,韦成刚的感恩和对梦想的坚守感动了千万人,各地网友纷纷捐款,用爱心为小乔“添砖”。

  短短半个月时间,来自全国各地,乃至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近两百名网友自发捐款7万余元。“我会记好每一笔帐,把善款用好。”如今的韦成刚对于“筑桥梦”的实现以及家乡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修桥,我只想为家乡做点什么。”谈及在村里修桥的“壮举”,韦成刚回答很简单。但是,在众多爱心人士眼中,感恩和对梦想的坚守,是韦成刚最动人心弦的情愫。(完)

  原标题:贵州山村“抄表哥”:耗尽毕生积蓄修建出村桥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