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7 10:24:2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记者 李奇维
“关系亲不亲,要看用心真不真。谁把群众当亲人,就会赢得民众心” ,这是魏立涛驻村帮扶的座右铭。魏立涛同志是天水市委农工部新农村建设科长,从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先后担任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刘家沟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长,他动真格、用真心,主动融入驻村工作,用务实的作风、带富的决心、奋发的脚步,帮助父老乡亲筑梦、追梦、圆梦,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串起村民的幸福,赢得了大家的普遍好评。
用“脚”丈量土地 真诚为民筑梦
刘家沟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有5个自然村97户426人,贫困发生率为49.3%。该村距离城区并不远,但村民观念保守、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村容村貌破旧不堪,特别是村民吃水经常在晚上要到3里外的山沟里排队等候,由于道路狭小陡峭,牲口驮水、人挑水或背水,在当地是司空见惯的情形。山大沟深、贫穷落后是这里最大的村情。面对这个“烂摊子”, 魏立涛的心不由得被深深震撼了,内心顿感“鸭梨山大”…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魏立涛深知,驻村工作,只有多接地气,工作才有底气,只有真正了解村情民意,才能真正帮到点子上。驻村工作一开始,他便把摸清村情户情民情、找准群众需求意愿、科学建档立卡摆在了首要任务,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采取一次入户互相识、二次入户相了解、三次入户知根底的策略,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问村情,访民意,了解群众所期、所盼、所想,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驻村工作思路。经过层层筛选、户户核实、三榜公示,最终精准识别贫困户50户210人,并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生产生活现状、经济状况、致贫原因、需求清单、帮扶措施进行准确登记,完成了大数据平台录入工作,真正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对象准、措施实,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认可。
思路决定出路。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走遍了家家户户,用真情写下了自己的民情日记。在深入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村“两委”班子、老党员、村民代表的集体智慧,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因村因户施策,量身定制了刘家沟村发展规划、驻村帮扶计划和贫困户帮扶措施,提出了全村以小康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产业富民、基础建设、技能培训、易地搬迁、环境整治、夯实党建“六项重点”,努力破解增收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五大难题”,力争三年脱贫、五年建成小康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在富民产业培育上,提出了以发展苹果、核桃、樱桃等果品产业为主,两年建设“千亩果园”;在基础建设模式上,提出了易地搬迁和旧村改造相结合的方式,三年计划搬迁58户,极大地鼓舞了刘家沟村的农民群众,让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用“情”感召乡亲 携手为民追梦
多少年来,由于村里经济基础薄弱,一直找不到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好办法,广大村民也慢慢过惯了穷山恶水的苦日子,对脱贫致富的信心不足、热情不高。在刘家沟村,选一个致富带头人都成了大难题,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当村干部。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8.8%,文盲半文盲比例超过50%,村内“光棍汉”多达30人以上,留守的仍然是386199部队,特殊的环境形成了根深蒂固惰性思想,主观上不会干、不愿干和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他深知,抓好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关键,把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作为首要破题之策,采取讲身边事、谈身边人、作对比、看变化等形式,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周边县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致富信心和能力,改变安于现状的思想,鼓励积极投资投劳,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在入户走访过程中,他和工作队员坚持“四必去”、做到“四结合”,即坚持困难户必去、党员户必去、科技致富户必去、信访户必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到走访与宣讲政策相结合,系统宣讲省、市“1+17”精准扶贫方案和30项支持计划,全面提升群众的知晓率;与脱贫算账对比相结合,帮助农民群众算清致贫账、脱贫账、需求账、小康账,增强贫困户的致富信心;与排查矛盾纠纷相结合,对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置,不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农村生产相结合,指导村民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帮助群众走上致富路。仅今年以来,共走访群众200余人次,组织召开群众代表会议5次,发放环境整治倡议书200多份、民情连心卡97张、科技书籍1000余册。
在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他和驻村工作队员一道,向广大村民和妇女姐妹先后发出了“两个层面的倡议书”,号召村民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到创建美丽乡村活动中,关心家乡一山一水、一路一渠基础建设,主动参与村内公益事业,形成了家家关心、家家支持、家家参与的生动局面。目前,他还正在积极组织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举办一次果树栽培管理培训活动,组织一次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开展一次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评选一批形式多样的先进典型,发展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组织一次文化活动。谈到“六个一”活动,他满怀深情:“通过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凝聚民心,激发信心,增强活力,加快刘家沟村脱贫致富步伐”。目前,已帮助发展党员1名,为刘家沟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了活力。
用“心”改善民生 实干为民圆梦
在他亲自设计的民情连心卡上,有这么一句话“把您的冷暖记在牢牢我们的心坎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您的心坎上”,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驻村工作中,他遇到过语言无法沟通的难,有过不被人理解的痛,这些苦痛使他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当地村民生活的艰辛,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也给了他更加努力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每次入户时,听到群众说的最多的就是缺钱,虽然现在吃饭不成问题,温饱基本能解决,但是手里头“没钱”,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刘家沟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菜、洋芋等农作物为主,受自然条件影响极不稳定,而且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含量,产出率较低,虽有少量的苹果、核桃园,但普遍老化,管理粗放,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融合到周围村庄的发展格局中。按照打造“千亩果园”的计划,他带领工作队员积极协调,从成县购买了香玲、辽核4号、中材1号等1000多株优质核桃树苗,并依托整村推进项目,完成苹果、大樱桃、核桃规模建园420亩,预计三年后可见效益。在建园过程中,针对部分地块坡陡、破碎、高低不平、杂草丛生等实际,从双联单位争取扶持资金近3万元,协调铲车等农业机械,平整土地30多亩。同时,他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借鸡下蛋、下蛋还鸡”的创业意识,全面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成立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贫困户缑辉祖利用贷款发展养殖业,目前养殖规模达到60多只。果园建起了,但栽培与管护成了当务之急,他积极协调农业、林业部门,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现场对村民进行果树栽培、修剪、管护及务工技能培训,为村民捐赠了惠农政策选编、农业实用技术汇编、新农村建设、法制宣传读本、外出务工人员维权知识读本等书籍900余册,让农民在熟悉政策、掌握技术、了解信息中增收致富。
基础设施薄弱是当地村民面临的最大难题。多年来,刘家沟村立地条件差,农户院墙破败,住房年久失修,村子交通不便,只能架子车通行的通村道路,遇到下雨或者下雪,就不能出村,给村民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不便。从城市的繁华到农村的清苦,看着刘家沟村百姓的生活,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跑项目、要资金,积极帮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目前已争取和实施各类建设项目资金达305万元,对2.2公里通村道路进行了拓宽硬化,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建成输水管道2公里、蓄水池2座,完成了57户自来水入户工程,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吃水难题;建成了村委会办公楼和5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协调单位为村里捐赠办公桌椅、沙发、茶几、电视、电脑、床、煤炉和煤等,解决了多年来“两委”班子无处办公、群众无处议事、村民无活动场所的问题;在村内广场及主巷道安装路灯10盏,结束多年来黑灯瞎火的日子;针对群众遇雨进村难的实际,在入村口河道处新建过水小桥1处,完成堤防150米,消除了部分路段和区域的安全隐患;对贫困户住房问题突出的3户屋舍进行全面修建改造;协调区发改部门对村上300余亩耕地进行整修;村卫生室、农家超市、卫生厕所等建设已基本完工;组织村民开展了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配备垃圾车2辆、垃圾箱4个,清理垃圾8.6吨,移除柴草15处,清理沟渠1.2公里,使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村民缑九胡动情地说:“以前我们到山沟里有时挑的水几乎是泥糊糊,到了家里只有一遍遍过滤、沉淀,缺水嘛,总是舍不得倒掉,由于道路狭小陡峭,有时候水背到半山腰脚底一滑就滚下山坡,真是不容易,现在好了,我们真没有想到呀!”
刘家沟村没有完整的村学,学龄儿童靠家长陪同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上学,村小学现有1名教师和6名学生,好多课程难以正常开展,时常出现学生不间断流失现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及时将有关情况汇报单位,得到了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积极协调联系天水师院“西部阳光微尘支教活动”,每周四下午派3名志愿者为该校学生义务教学,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村主任杨成生高兴的说:“自从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刘家沟村,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不但为我们指明了致富路子,也为极大改善我们生产生活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真正是我们群众的贴心人。
艰辛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如今的刘家沟村和一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富民产业初具规模,农村环境得到改善,群众收入逐渐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