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5 11:18:30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北京1月4日消息(记者邓君洋)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广西北海被称为“珠城”,珍珠的珠,曾有“合浦珠还”的故事,明代《广东新语》记载:“合浦珠名曰南珠。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南珠被誉为中国海水珍珠的“皇后”。一代代养珠人,用珍珠打造着北海“珠城”的名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北海珍珠养殖的高峰期,年产量最高达到8.8吨。本世纪初,受养殖技术、市场和海洋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南珠养殖一度受挫,年产养殖量大概只有300公斤左右,相当于高峰时期的1/30。
2017年以来,北海市开启振兴南珠计划,要实现南珠产业绿色发展,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记者跟随北海珍珠行业的高级工程师贾友宏的脚步,到北海的海岸边,看看南珠的新故事。
冬季的北海铁山港,风很大,海滩上覆盖着黄沙,远处是大片大片用海堤圈起来的工业基地。大海上,稀稀拉拉看到几艘渔船、珍珠养殖浮排。
贾友宏:以前最鼎盛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晚上,整个海面要点汽灯来做工,灯火辉煌,跟发达的大城市夜景一样的,但是现在就没有这种景色了。
说话的人叫贾友宏,河北人,原国营北海珍珠公司的老员工。单位改制,他下海单干,做起了南珠加工和买卖。开贝采珠的季节,他又来到北海南珠养殖基地,营盘镇,来看看今年南珠的质量。
走过海岸,来到村里,贾友宏熟门熟路地来到他的老友邓绍松家。邓师傅是位老珠农,上世纪九十年代海水珍珠养殖发展得好,邓师傅赚了第一笔钱,盖起来二层小楼,大家都叫它珍珠楼。这么多年,邓师傅一直坚持养殖珍珠。这几天,邓师傅刚刚从自己的养殖海域里提了几箩珍珠贝回来,这会,正在他家院子里开贝采珠。
邓绍松:我今年插核的贝二十多万个,中贝有一百多万个。
记者:占多少海域呢?
邓绍松:海域才几十亩的。
记者:产量上面?
邓绍松:量现在少一些了。也没有几个人在养了。
珠农:沿海工业的发展,因为环境问题,养殖珍珠就少了。
记者:养珍珠对环境要求高吗?
邓绍松:高。那个水太脏了,太浓了,水质要清才行。
贾友宏:好水养出好珍珠,地质要好,沙底最好,沙底、盐礁底好,泥底不好。水质要清澈透明的。
记者:您觉得最好的时候是哪时候?
邓绍松:九十年代,那个时候水、沙是很漂亮的。是白的,好亮的。
跟哺育婴儿一样,养殖珍珠并不容易,养珍珠对水域环境的要求很高。邓绍松养殖珍珠30年,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最高一万八一公斤的南珠时代,也目睹了1998年后南珠经济的衰落。当时,珍珠养殖过于密集不够合理,养殖技术得不到提高,珍珠市场也不得价,工业用地围海填地,海水受到污染。当工业与南珠需要共存的时候,南珠牺牲了很长一段时间:
贾友宏:到零几年以后,沙都变黄了,海水都浊了。这珍珠养殖就萎缩很厉害。
沉寂十多年,南珠终于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17年,北海市开启了振兴南珠产业的步伐,首先就是加大南珠养殖区水域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北海市要求沿海企业污水必须排放到市政污水处理系统,一滴也不许流入海里。还设立了1000万元的振兴南珠专项资金,采用信贷担保、补贴等方式鼓励养殖。北海市政府计划到2020年,南珠产量恢复到1000公斤以上。
有了政府的支持,珠农贾友宏和邓绍兴都很兴奋:
邓绍松:高兴啊,我们养珍珠肯定是有点信心啦,现在政府采取很多政策,贴息、银行贷款。本来都不插那么多珠核的,但是我响应政府号召,插多了一点点。
贾友宏:今年比往年都插得多,现在政府鼓励养殖,现在开珠,政府就安排人,统计一下数量,根据数量再给一些补助。
邓绍松:听说是,一斤还是一公斤?
贾友宏:一公斤珍珠补贴一千。
今年的采珠季刚刚开始,老珠农邓绍兴已经收获了不少,见了老朋友,忍不住拿了一碗出来炫耀炫耀,晶莹、明亮、凝重,漂亮极了。贾友宏经常跑市场,得知如今的海水珍珠市场是供不应求,邓师傅今年应该得个好价钱:
记者:这有多少颗珍珠啊?
邓绍松:有四百颗。
贾友宏:四百颗的话要六百个贝。
记者:卖出去多少钱?
邓绍松:如果七千块钱一斤这里有两千多块钱。
贾友宏:现在不止七千了。
邓绍松:我大概算这个数,可能也有一万多一点点。
贾友宏:一万块一斤。
邓绍松:八九千,可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