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7 10:29:00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年是畜禽养殖拆迁的最后年份,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今年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并大力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和建设。
关闭禁养区的养殖场以后,那些养殖户,特别是处于中小规模的养殖户未来将会遭遇哪些挑战?面对新的养殖要求和新的市场环境,他们又该怎样转变思路再求发展呢?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认为:
张子雨:很多养殖户眼下面正临着一场重要的养殖转型,年底将至,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如果动作慢了或者思路不对,接下来就面临一系列问题。
从政策角度来讲,这次调整的目的在于提升养殖业的竞争力和环保水平。政策提高了养殖业的准入门槛,对于规模较大,技术储备充分的企业来说,现在是扩展业务规模的好时机。最近一段时间,好多大型养殖企业都投产了新的项目,比如,今年9月,广东温氏集团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签订了投资达6.7亿元的生猪产业化项目合作协议,10月份,正大集团在云南省弥渡县投资的50万头生猪育肥场建设开工。
大型企业能乘机磨刀霍霍、扩展版图,但对于小型养殖户则是竞争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适应新环境、找到新的发展思路呢?其实,已经有业内人士给出了一些主意。
对于大多数养殖户来讲,规模小,技术实力不足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换个思路,小户可以成为大型养殖集团的一份子。雏鹰农牧推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养殖所需的资金、饲料、免疫、管理流程、财务等环节是由养殖集团来做,而饲养的具体环节则是由养殖户操作。这种模式下,自主性经营似乎有所限制,不过,借助大型企业各方面规范和扶持,小户的养殖生产体系可以快速升级,总成本也会降低,收益会稳步增加。这种“傍大户”的养殖模式可以考虑。
通常很多人搞养殖都会把地点放在家门口。固然这种方式便于管理、监测,但是从全国的范围规划可以发现,换个地方搞养殖,也是可以考虑的办法。比如广东温氏集团去内蒙古养猪,靠的就是东北玉米主产区的丰富资源,而且,跨区养殖也能规避禁养区的问题,放宽视角进行布局,效果自然更好。“人挪活树挪死”,眼界宽了,格局也就宽了。
对于养殖户来说,相互抱团提升规模是更直接的办法。目前养殖户经营分散,产生了很多困扰。如果把力量相互结合,通过合作社等模式,有机梳理手头资源,就能够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还可以共享经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共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的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积极介入,主动引导,就能更快更好地见到效果。
政策的变化,目的是引导产业升级,最终惠及所有人,及时调整,积极跟上政策的脚步,就能在变化过程中,找到更多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