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种养加

农民最关心:今年国家提倡种什么?权威解答来了

2017-02-07 14:29:55       来源:中国乡村之声    作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月5日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的重点就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的“三农”工作怎么干,文件可是写得相当明确。而对于许多农民朋友来说,最直接的疑问就是——今年种什么?还能种粮食吗?一些朋友也给我们发来了信息↓↓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这也说明,国家一定会对粮食生产有所保障。不过,具体哪些大力支持、哪些有所调整,政策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断变化。下面,小编就为您专门梳理一下文件中那些与农作物种植有关的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今年能种啥?

  生产关键词:

  专家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要推进“三大调整”——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

  1.种植业发展路径:稳粮、优经、扩饲

  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

  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

  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另外,还将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继续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

  

  2.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

  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二、还有啥补助?

  补贴关键词:

  1. 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棉油糖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

  2. 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

  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多渠道拓展消费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库存。

  调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进补贴方式

  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

  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优化中央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策性职能作用,严格政策性粮食监督管理,严防跑冒滴漏,确保储存安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科学储粮。

  权威专家解答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2月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关于水稻、小麦

  下一步要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个政策2017年不会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完善的方向是最低收购价水平要合理确定,要能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要增加价格调节的弹性,使不同的粮食品种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关于玉米

  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这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激活了市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时,价格最高一斤定到1.12元,那个价格是不可以持续的,这么高的价格,收的玉米只能放在库里,东北和内蒙古2014年政府政策性收储的玉米占到了88%。现在取消临时收储政策以后,多元购销主体入市,这个局面已经形成。

  第二,搞活了产业链。随着玉米价格开始随行就市,上下游的价格关系逐步理顺。过去很多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是用从国外进口的玉米。现在价格随行入市以后,国内玉米价格降下来了,这样畜牧业过腹转化或者玉米加工转化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提升了竞争力。2013年7月开始,国内外玉米价格开始”倒挂“,国际价格一路下滑,国内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到2015年5月、6月,国内外玉米每吨差价高达1000元。差价这么大,国内的企业就不用国内玉米了,我们的玉米是躺在库里睡大觉。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国内外玉米价格逐渐持平,到2017年1月,国内玉米价格已经低于国外进口到岸完税价每吨50元,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不再显现。这样一来,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明显减少,去年同比大约减少了30—40%左右。

  第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前几年因为玉米价格高,农民种玉米赚钱,所以大量的农民不种大豆改种玉米,现在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后,逐步校正了农业资源配置扭曲。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调减了3000万亩左右,光黑龙江玉米的播种面积就调减了1900多万亩,农民开始种一些效益高的作物。

  第五,农民种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市场定价加生产者补贴,这两者缺一不可。通过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中央财政给东北和内蒙古下达了390亿元的补贴资金。按照201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相当于每亩补170元,按照平均亩产来折算,一斤粮食相当于补2毛钱。四省区每亩地补多少有差距,是按2014年的播种面积来补,各省播种面积2015年和2014年的数差距比较大,这个补贴现在已经发到农民手里去了。在目前的市场价格水平下,农民卖粮的收入加上补贴,农民讲,种玉米还是有账可算、有利可图的。我到黑龙江调研,很多农民讲,1.12元一斤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农民也知道,粮食买来就放在库里,根本调不出去,没人到东北调粮食。这个政策是必须要调整的。

  当然,对一些租地大户来讲,如果考虑到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收益可能会低一些。东北地区流转土地一亩地资金要500元,收益会低,有的甚至会亏本。应当看到,市场本身也在做调整,政策变了,一些地区流转土地的租金已经开始出现自动下调的趋势。比如在黑龙江,一亩地的租金去年下调了150元左右,这是合理的。

  实践证明,玉米收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是正确的,我们要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当然,还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农历新年刚刚过,现在东北农民又是一个卖粮高峰,现在农民最担心的是“卖粮难”。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夯实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鼓励支持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开足马力加工转化玉米,搞好粮食调运、搞好产销衔接,一定要确保现在这个结骨眼上,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库存粮、有车运粮,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卖粮难”。

  

  三、怎么去改进?

  经营关键词:适度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

  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

  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鼓励地方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

  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以上就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与农业种植有关的主要内容,您看懂国家的政策导向了吗? 如果您还有关于中央一号文件的疑问,欢迎您把问题发给我们,我们将继续为您解答。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