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 09:49:28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
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当前正值主汛期,南方早稻进入灌浆期,东北水稻处于返青分蘖期,长江中下游、西南中稻处于分蘖拔节期,是水稻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6月中旬以来,东北大部地区、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和西南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8成,部分地区偏多2倍以上。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南方大部地区降雨仍然偏多,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部分地区有可能出现高温热害。根据当前水稻生产形势,为科学应对不利天气条件,制定2021年水稻抗灾夺丰收技术意见。
一、双季早稻
当前,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早稻陆续进入灌浆结实期,长势总体较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早稻受“倒春寒”影响,播期推迟,群体不足。华南部分地区早稻受干旱影响,苗情长势偏弱。
一是防洪排涝。疏通围沟和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提早应对洪涝灾害。对受淹田块,尽快排水露田,恢复根系生长活力,防止倒伏;利用清水清除稻株上的泥浆杂物,促进叶片功能恢复。对受淹较重、抽穗期叶片发黄早衰的田块,补施粒肥,一般亩施尿素1—2公斤或喷施叶面肥1—2次,促进籽粒灌浆结实。
二是应对高温。采取叶面喷施3%过磷酸钙溶液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方式,增强水稻植株对高温的抗性,防止早衰,有效减轻高温热害影响。对高温热害易发区域,后期应间歇灌溉,养根保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切忌断水过早,防止早衰和高温逼熟。
三是病虫防控。高温高湿易导致病虫害加重发生。要做好水稻“两迁”害虫、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监测预警,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促进农药减量增效。
四是适时收获。提早做好物资和技术准备,适时抢晴收获。一般在齐穗后25天左右、全穗失去绿色、颖壳90%变黄时收获,防止“割青”和“过熟”。有条件的地方采用集中烘干,避免稻谷霉变,确保颗粒归仓。
二、一季稻
当前,东北地区一季稻大部分处于返青分蘖期,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中稻大部分处于分蘖拔节期,生育进程总体正常,苗情长势较好。
一是水分调控。东北地区水稻分蘖期水层管理以浅为主,一般保持5厘米左右水层;对低洼和排水不良的地块,坚持浅湿管理,防止长期积水;低温来临前田间深灌20厘米水层,低温过后及时排水,防范障碍性冷害。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受淹田块,及时分次排水,结合洗苗轻露田,补追速效氮肥,打药防止病害蔓延。西南地区提前做好水利设施维护和提灌机具等物资准备,提高防旱抗旱能力。
二是肥料运筹。东北地区因苗酌情施用氮肥促蘖增粒;对部分遭受低温冷害的地块,补施一次肥料,并适当增加钾肥。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看苗追施穗粒肥,对前期生长差的地块增施穗肥;对前期阴雨寡照或晒田不到位的地块,亩用磷酸二氢钾1公斤、兑水50公斤喷施叶面,增强稻株抗倒性,促进安全成熟。
三是病虫防控。东北地区重点加强螟虫、稻瘟病、穗腐病、稻曲病等病虫害防控。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要强化抽穗期前后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及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等重大病虫防控,稻曲病第一次预防用药提前到破口前10天左右。
四是防范高温。西南地区对部分已进入孕穗至抽穗期的早茬口一季稻,如遇35℃以上高温将影响幼穗分化、扬花授粉和结实率,可采取深水灌溉,以水调温,叶面喷施磷钾肥等措施缓解或减轻危害。对受旱稻田,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及时补水,促进生长发育。
三、双季晚稻
当前,南方双季晚稻处于育秧期。江西、湖南部分地区早稻生育进程推迟,可能导致晚稻移栽期延后,后期遭遇“寒露风”风险加大。
一是提高播种质量。合理确定播种时间,因地制宜采用钵苗机插、湿润稀播壮秧移栽和塑盘育秧抛栽等方式,降低后期遭遇“寒露风”风险。加强秧田管理,着力培育壮秧和适期移栽,确保栽足栽好。
二是防范洪涝灾害。秧田期如遇暴雨洪涝,要及时抢排积水,适当保持浅水层,防止雨后升温过快造成秧苗青枯死苗。对受强降雨天气影响、秧苗被大水冲乱的抛秧地块,要及时移密补稀。对因降水冲毁秧苗不能及时栽插的地块,应尽快改种杂粮杂豆、薯类等旱粮作物,防止撂荒。
三是确保适期移栽。对早稻晚收、茬口推迟的地块,采用适度干旱、化控等措施,减轻秧苗过高及秧龄过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施好“送嫁肥”,打好“送嫁药”,促进秧苗栽插后早发;抢时栽插,以密补迟,插足基本苗,防止分蘖减少带来穗数不足;移栽后15天内田间保持浅水层促分蘖,抛秧田要采取浅水促立苗,立苗后实行湿润管理,间隙露田,促进分蘖和根系发育。
四是加强病虫防控。密切关注水稻病虫害发生动态,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穗腐病等病虫害,选用对口药剂,适时开展应急防治,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