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种养加

让天津小站稻香飘万里

2018-10-19 11:25:24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本报记者金慧英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熶玉粒香”“一家煮饭,四邻飘香”,天津小站稻米质优异,声誉在外。今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国家南繁基地考察,曾关切地向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泽田询问天津小站稻的情况,同时鼓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勇于创新,为全国人民从吃饱到吃好作出更大贡献。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天津小站稻,是对我们保持和做大这一传统优秀农产品品牌的巨大激励,要专题研究部署,让老产品焕发新活力。

  近日,天津市出台振兴小站稻规划,将以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为目的,立足京津冀,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以“精品、绿色、品牌”的发展思路打造高端米业,构建三产融合发展的小站稻全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全市小站稻种植全覆盖,生产面积稳定在80万亩,培育小站稻知名种业品牌3个,打造“中国名牌”大米品牌。

  规划引领完善体系

  小站稻原产于天津市津南区,其种植始于宋辽时期,兴于淮军屯防,成名于小站练兵,曾为皇室贡米。

  九河下梢的天津,南运河水夹带着漳河从黄土高原卷来的泥沙及氮、磷、钾等有机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碱成腴,形成了小站稻独特的风味。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小站稻曾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各地远来学技,当地农民也频出指导。

  然而这一知名农业珍品,后因天津水量减少而逐渐衰落。

  天津市种植业管理办公室技术服务处处长张晓东告诉记者,小站稻种植面积下滑到低谷时,全市种植面积仅11万亩。

  进入新时代,天津市提出重振小站稻高端大米品牌。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农业结构调整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旅游发展等实际,多次召开天津小站稻振兴专题会议,由天津市种植业管理办公室编制了《天津小站稻振兴规划方案》。

  张晓东分析,目前天津市已颁布的水稻产业各个环节的标准,大多数已超过10年,标准体系建设滞后是主要问题。亟须制定标准体系,对小站稻适宜区域和定义重新规定。要依托小站稻的产业基础、品牌影响力、文化底蕴等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立足质量为本、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文化提升,要借鉴共享京津冀区域内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按照《规划方案》,为实现2020年振兴小站稻近期目标,天津将选育推广一批优质高产品种、建设完善一批优种繁育基地、集成推广一批绿色技术模式、培育扶持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提升打造一批知名米业品牌,、发展一批稻田湿地休闲旅游景点,来全面提升小站稻品质和品牌竞争力。

  品种先行做强产业

  小站稻衰落后,曾出现一味追求高产、忽视质量的局面。天津农科院作物所所长、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带头人刘学军介绍说:“2017年优质稻覆盖率不足全市种植面积的25%,优质品种覆盖率低已经成为制约天津小站稻振兴的瓶颈问题。要振兴津门小站稻,满足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求,良种是关键。”

  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发展小站稻种子产业,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抗逆、特用品种,包括“津原E28”“津原47”“津稻179”“津川1号”“津育粳18”“津原89”“金稻919”“津原U99”“天隆优619”等。

  天津农学院教授崔晶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带领数十位中外专家攻关,从2004年起开启小站稻食味提升工程。他们从日本引进40个水稻品种,与天津小站稻联姻,培育出高产兼具食味优势的“津川1号”小站稻品种,经日本著名水稻专家楠谷彰人鉴定后认为,从米的外观、气味、黏度和硬度等食味特性来看,与日本最好品种“越光”相当,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崔晶介绍说,目前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天隆优619”“津特6”和天津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金稻919”,在食味方面都是可以媲美国际公认优质米品种“越光”和日本优质米新科状元“一誉”的。

  记者从天津原种场了解到,“津原E28”也是小站稻主打高品质的品种。育种专家于福安介绍说,在“津原E28”基础上育成的新品种“津原E89”,食味优良、耐盐碱性强、超高产,获得了全国优质食味粳稻品评二等奖。另外新培育的“津原香98”“津黑1号”“津糯3号”等都是特色专用品种。

  天津市育种单位选育的水稻品种在天津市的种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北方粳稻区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天津小站稻种子产业不仅做到了墙内开花墙内香,而且实现了墙外更香。天津市生产的优质稻种年供种量为500万公斤左右,除天津地区外,主要销往江苏、辽宁、山东、安徽等地,面积为120万亩左右,天津已成为当前北方稻区面积最大的粳稻种子生产基地。

  天津市以优良品种、绿色技术及精深加工为引领,大力发展水稻优势产业。目前,天津市有完善的粳稻种子基地,每年繁育小站稻良种500万公斤,其中350万公斤以上在天津以外的地区种植,面积在120万亩以上;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化育秧基地,每年可供应300万盘健壮的基质秧苗,保障了15万亩本田实现集中供秧;有正在扩建的“日思牌”小站稻加工企业,建成后每年可加工优质小站稻米近5万吨。

  生态种植稻花飘香

  金秋十月,记者走进津南区小站镇“金稻919”示范基地,满眼的金灿灿,稻花飘香,颗粒饱满的稻谷压弯了腰……天津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胜军介绍,随着科技进步,水稻基质、无纺布育秧、耕前机械化配方施肥、绿色防控、中医智慧农业等一批绿色节能的种养技术不断应用,助力该品种“轻松”高产。

  天津既有好品种,老百姓也有好技术,水稻旱种、水稻旱育稀植、水稻耕前配方施肥、水稻节水栽培、水稻基质育秧、杂交粳稻育种、整穗育秧法种子繁育技术均走在全国前列。天津开展以绿色为核心的保护性种植模式,通过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减少化肥用量;通过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两减”技术的普及,加上“小站稻”品牌身价,农民种植小站稻每斤销售价比普通大米高出2元以上。

  近几年来,随着水情条件的持续改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发展,天津市小站稻种植面积呈恢复性增长,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郑爱军说:“天津小站稻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从2016年的30多万亩,到今年达到50多万亩,近3年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增长。”

  据了解,目前天津小站稻主要分布于宝坻区、宁河区、津南区等地,种植面积分别为30万亩、10万亩、3万亩,但也未达到天津市历史最大水稻种植面积的30%、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为恢复传统小站稻优良品质,天津市近年来倡导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特别是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稻田立体种养、中医智慧农业等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小站稻的生产正在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宝坻区以欢喜庄村、小辛码头村等为代表的稻区,以园区和旅游特色村为载体,积极开发以稻田湿地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形成了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泥鳅水蛭产业化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园区。目前,天津共有8万亩稻田采用了立体种养模式,每年有120万公斤优质稻田蟹供应市场,丰富中秋百姓餐桌。

  天津市以农促游,农游合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水稻生产与稻田湿地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和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三产融合的小站稻产业,重振天津小站稻的荣光,为实现乡村振兴打造产业发展样板。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