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6 15:34:13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杨思琪,夏原一
初夏时节,轰隆的机械声从不远处的大米加工厂传来,灯火通明的车间里,20多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麻利地封装、码垛、装车、运送出厂。这是哈尔滨市方正县曙光村凌晨3点的一幕。
“我们以销定产,今年签了不少大单,要加足马力,黑白无休都不一定干得完哩!”44岁的王君是这家米厂的一名工人,墨绿的迷彩服被肩头的米袋染成灰白色,飞扬的米粉难掩他的兴奋和喜悦。
方正县三面靠山,一面连江,耕地面积126万亩,其中水田达100万亩。几年前,王君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着十几亩水田,一年两万元的收入养活家里三口人,还要供儿子读大学。当地农民也是各家各户零散种植,不仅种不出好大米,更难找到好销路、卖出好价格。
“好品质,才能有好效益。”王君所在的米厂负责人王德刚介绍,每年开春,米厂以每斤高于水稻收购价5-8分钱的价格与农户签订合同,由米厂统一种植、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生产的富硒大米每斤价格十几元,是普通大米的几倍,促进了农户增收。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品质,方正县与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推出了统一品种优质化、大棚育秧工厂化、测土施肥科学化、生产全程机械化等“八化”水稻标准生产体系。有了“好出身”的大米深受消费者喜爱,格外畅销。
“没想到,打工也能成万元户。”王君激动地说,把土地承包给米厂,自己则到米厂打工,每月工资6000元,旺季可达上万元。和城里大公司一样,每人都有7000多元年终奖。只要满勤,每月还有奖金200元。
不仅自家日子过好了,王君还享受到了农村发展带来的变化。村子富了,集资把路修好了,王君每天都能骑着电动摩托回县城,变成城里生活、村里赚钱的“新农民”。王君说,儿子在东北农业大学学习外语,正琢磨着把家乡大米通过电商卖到海外去。
如今,曙光村的米厂1天持续运转23个小时,只在凌晨5点到6点停产检修设备。每天加工大米400吨,到了水稻收割季则多达900吨。王德刚介绍,今年底米厂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将建成,实现自动无尘操作,还将引进数台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继续扩大与农户的订单,带动本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曙光村的变化是近年来方正县米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目前方正县稻米加工企业共有56家,年生产能力达320万吨。富硒水稻种植由最初的100余户发展到1万多户,7个乡镇连片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并与多家大型电商平台取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