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9 08:57:18 来源:新疆经济报 作者: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王兴瑞报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三农”核心的农民增收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近年来,我区农民增收步伐持续加快,生活越来越殷实。2016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83.2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万元大关是如何突破的?记者了解到,在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区去年共落实各类强农惠农富农资金34.5亿元,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加之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农民赚钱渠道多了,增收能力强了,致富方式更现代化了,万元大关得以越过。
发展特色得实惠
去年,玛纳斯县广东地乡李家庄村村民黄志英修建了600平方米的设施农业大棚种植双孢菇,年收入达20多万元。黄志英说:“一茬双孢菇平均每天能采收300公斤到400公斤。”
近年来,玛纳斯县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目前该县设施农业面积已达1628亩,农民每年来自设施农业收入达4200万元。
随着我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我区各地在传统的粮食、棉花种植之外,依托自身优势引导农民从事多样化种植,设施农业和各式特色经济作物成为土地的新宠。相比传统农作物,特色农作物更易受市场青睐,农民因而收益更高。
“喀什地区去年新增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30万亩,种植规模超过10万亩的作物有6种,逐步形成了甜瓜种植、加工蔬菜种植、万寿菊和薯类种植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带。”喀什地区农业局局长冯军祥说,2016年,喀什地区农民人均来自特色农作物种植的收入达到1182.06元。
近年来阿勒泰地区重点发展中草药生产,规划打造新疆特色的“中国药谷”。“去年我们试种了16亩黄芪,共收获黄芪干货9.8吨,每亩平均产值4280元,纯利润2195元。”富蕴县杜热镇好远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邱波说。
记者从阿勒泰地区农业局了解到,近年来,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分别建立了200亩以上的中草药引种试验和野生驯化试验田,引进、示范和驯化神香草、贝母(伊贝)、一枝蒿、大黄、天南星等40余种中草药品种,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开展标准化种植技术。同时引进新疆兴盛泰生物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落地,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与特色经济作物一样,不少地方依托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也是助农增收的一大法宝。吐鲁番市开发了一批以“赏花、采摘、养生、品酒”为主的休闲旅游活动,成功打造了“杏花季”“蔬菜季”“葡萄季”等休闲旅游农业品牌,在带动旅游的同时,显著带动了周边农牧民增收。记者从吐鲁番市农业局了解到,2016年,吐鲁番市休闲旅游农业从业人数达3801人,带动农户2482户,营业收入过亿元,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
现代农业提效益
“合作社的产品质、量、价齐升,实现了农产品与市场的直接对接,通过订单式生产,土地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了。”在沙湾县大泉乡烧坊庄子村双泉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看来,依靠现代化经营模式,种植传统作物依然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双泉土地股份合作社的300多户成员以自有土地代替现金入股,组成了一个经营土地面积超过两万亩的新型生产组织,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何洪涛说:“合作社每年按照股份给农户分红,平均每亩超过800块钱,离开土地的农户还可以继续通过打工增加收入,平均每户比以前增收4万元左右。”
塔城地区农业局党组书记迪力木拉提·斯拉之丁说,截至2016年底,塔城地区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50余家,每亩分红都达到900元以上。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的途径,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则让农民在精深加工中赚到了钱。
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局长努尔买买提·吐尼亚孜说,截至2016年末,我区农产品加工实现总产值1876亿元,同比增长8.5%。“去年,阿克苏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新增就业人数5000多人,年加工能力达90万吨。”阿克苏地区农业局局长李劲松介绍,阿克苏地区农民通过红枣、核桃、杏子这三项农产品加工增收总额达70亿元,人均增收超过4000元。
现代化的销售模式也为农牧民带来了实惠。闻名遐迩的哈密瓜就借助网络定制和航空运输成了内地人餐桌上的鲜美味道。哈密市运用“互联网+”开辟了直销、实体店分销、电子商务销售等多种渠道,线下在郑州设交易馆,线上在京东、苏宁易购设特产馆,通过网上销售、私人定制、众筹等模式销售“密作”贡瓜。
记者从哈密市农业局了解到,去年哈密市打造的1.1万亩“密作”精品哈密瓜每个售价98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哈密市南湖乡红山村瓜农周忠新种植的40亩精品园哈密瓜,以每亩5500元至6000元的价格被全数订购。伊州区2.8万亩夏熟瓜更是在短短10天内销售一空,瓜农亩均增收800元以上。
多种渠道增收入
“出去一年我就挣了5万多元,这相当于家里几年的收入。”说起外出务工的收入,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的努斯来提·阿卜杜热苏力感触颇深。
努斯来提·阿卜杜热苏力中途辍学后一直在家务农,几年前参加了阿克陶县组织的整建制劳务输出,成为浙江缙云华孚纺织有限公司的一名纺织工人。依靠稳定的收入,如今她家不仅脱了贫,甚至在县城买了房。她还带领村里24名村民一起参加劳务输出,共同脱贫致富。
阿克陶县阿克塔拉牧场党委书记赵建军说:“去年,我们依托江西省援建优势,输送400多名农牧民到内地务工,牧民人均收入5200元。”
如今,在克州各县市,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当地增加农牧民收入新的亮点。2016年,克州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1268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4.7%。从全区来看,在有限的土地之外,走出家门外出务工或者就近就地就业,已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工资性收入也成为我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的最大亮点之一。
在和田地区,依托当地实际发展的庭院经济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空间。
洛浦县恰尔巴格乡阔恰艾日克村村民吉力力·阿不杜卡迪尔去年在自家庭院里搞起了果蔬种植、家禽养殖等,年收入达5000多元。
2016年,于田县庭院利用面积增加了30100亩。通过搭建拱棚搞种植、养殖家禽等,全县庭院经济收入达8.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183元,庭院经济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三成。
记者从和田地区农业局了解到,去年,自治区农业厅安排和田地区庭院经济项目资金2610万元,累计投入超过3000万元。庭院经济项目覆盖全地区8个县(市),惠及农民1.3万余人。去年,和田地区共整理庭院土地25.17万亩,户均新增0.8亩,带动农民人均增收900元,庭院经济对家庭经营收入贡献率达10%以上,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2782人,拉动经济增长7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