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1 09:55:19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
慕田峪,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偏僻小山村,在国内鲜有人知晓。但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京郊小村,在异国海外却大名鼎鼎。欧洲人称它能和“法国最美丽村庄”伊瓦尔镇相媲美。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SPEGT也慕名而来,并专门在这里拍了一部名为《中国最浪漫乡村》的短片。
然而,外界更少知道的是,这个“联合国村”的打造者竟是一位名叫萨洋的美国人。走进慕田峪村,这里和传统的中国农村完全不一样:温馨的意大利玻璃制品小屋、精致的法国绿荫庭院、粗犷的芬兰大落地窗别墅……村民都说,这都是美国人萨洋到此定居并对村子里的空置房作了一系列改造之后带来的“惊喜”。目前,已有加拿大、丹麦和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30户外国人在这里“安家落户”,每年5万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村里游玩,成为京郊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洋范儿”最美乡村。依托慕田峪“国际文化村”名号,萨洋开创的“洋范儿”民俗经济,更是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乡村游的国际品牌。
起源
成为“洋村民”
上世纪70年代末,萨洋在伯克利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对他而言中国是一个神秘而奇特的国家。为了更了解中国,他打算学习中文,也正是在那段时间他与正在美国留学的唐亮结识,两个人于1982年在美国注册结婚,成为一对令人羡慕的“国际夫妻”。
1996年的一天,萨洋陪朋友到慕田峪长城游玩,一个小贩朝他们走过来兜售T恤衫,T恤衫上印着“我登上了长城”。萨洋对小贩开玩笑说:“长城我来过好几次了,这件衣服我不想买,房子你卖不卖?”没想到小贩表示要“回村子里问问”。一个星期之后,萨洋接到了小贩的电话:“村子里有空房子,不能卖,但是可以长期出租。”
拿到房子后,萨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这间破旧的农舍改造成现代化的度假屋。萨洋说:“那间房子又脏又旧,但是我喜欢它的环境,还有个小院子,从家里就可以看到长城。”萨洋对整个房子进行了加固,打破房间原有的结构,新开了大面积的窗户,再添置了一些有设计感的家具,很快一个像样的度假屋就完成了。“前几年我们只是周末或者放假的时候才去住,后来就渐渐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那里了,于是我决定搬到村里定居。”
当时,萨洋任职的Chindex是一家涉及医院管理及医疗设备销售等诸多业务的世界500强企业,“Chindex的待遇很好,但是我想早点退休,过自己的生活。”于是,萨洋又一次说服了唐亮,两人于2005年正式搬到慕田峪村定居。
除了外国游客,慕田峪村的人并没有接触过其他老外,因此村民们都对萨洋的到来表示新奇,甚至经常有人在他家门口围观,看看这个新来的“外国村民”在做些什么。“一开始我不太习惯。以前在大城市生活的时候人与人的距离感很强,我连隔壁住的是谁都不知道,而搬到这里以后,基本上全村的人都认识我了。”
2006年的一天,慕田峪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廷把萨洋叫去“谈话”。萨洋告诉笔者:“村支书告诉我,村里现在有个严重的问题,许多青壮年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就不回来了,村子面临着人口的流失,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全村的发展也是个问题。村支书说:‘既然你是村子里的一员,你又有这个能力,就应该为村子做一些事情。’”
在村支书的支持下,萨洋开始了他的“拓荒”工程,提出打造“慕田峪长城国际文化村”的新农村建设理念。萨洋笑着介绍,这个“国际文化村”的概念最早始于慕田峪村。
这里距离长城最近,每年来此旅游的外国客人络绎不绝。其中,像美国人朱莉等一批痴迷长城文化的外籍人士,几乎每周都要来一次。久而久之,便萌生了在此长住的想法。而此时的慕田峪村也正在为留住游客而绞尽脑汁。
“以往村民只是靠卖纪念品、售农家饭挣点有限的外快。守着长城这么好的资源却留不下客人,心里着急啊。”村支书李连廷对笔者说,外国客人想长住,一下子帮他们打开了思路。仅第一批新农村建设工程就包括二十几栋空置房的改造项目,规模逐渐扩大到了邻村北沟村,目前已经改造完毕并且投入运营的包括1个酒店、3家餐厅和11栋度假别墅。
对于可持续发展,萨洋夫妇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即可持续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萨洋对社会可持续的解释非常切合中国实际,“关键在于生活的公平,体现在给当地人提供工作机会、安全、医疗保障和其他社会福利,涉及农村时,就是保证不让农村社会衰退消失。”只有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人的生活水平和环境,才是最终可持续的。由此可见,萨洋是一个充分本地化了的美国人。
范本
开起“洋餐馆”
如今,走进慕田峪长城脚下的“国际文化村”,不再是鸡犬相闻一派乡野情调,而是仿佛来到了异国他乡。
借助萨洋的“洋智力”,慕田峪村里的许多村民纷纷腾出老旧房屋,交由外国人租住,并由他们对其进行改造:来自芬兰的搭起小木屋、安装上大落地窗,来自法国的则建起优雅别致的小庭院,喜欢意大利风情的就搞起玻璃制品小屋,给青砖灰瓦的旧居,在院中竖起现代的雕塑与古老的长城遥相呼应,屋内则借鉴了西方建筑风格的精华,加入欧式壁炉、吊灯、油画等元素……原本破旧的老屋摇身一变,成了洋气十足的异域民俗接待院。
而随着改造的旧农居越来越多,“国际文化村”的“疆域”也就随之扩大,如今已涵盖慕田峪、辛营、北沟和田仙峪4村,面积达17.8平方公里。
站在慕田峪长城上向南俯瞰,苍劲的林木间,石板路蜿蜒,隐约可见。散落在小路周边的,正是那一栋栋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别墅、院落。居住在这里的外国人已有80多人,他们改建的30余处院落,涵盖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可以根据各自的风格、喜好,选择西欧、北美不同情调的院落租住。身处一村却能神游几国,慕田峪脚下的小村落,由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文化村。
自打有了这些“洋民俗院”,慕田峪脚下的游客比以前翻了一倍还多。更大的变化是,游客不再只游不住,在“洋民俗院”落脚成了他们登长城之外的另一大必选项目。怀柔的民俗旅游摆脱了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的窠臼,迎来质的飞跃。
小园是萨洋改造的3家洋餐厅之一。小园(School House Restaurant)的前身是一所小学,因为村里学生的逐渐减少而被迫关闭。尽管现在被改造成了一家西式餐厅,但是在设计上却极大程度地保留了校舍的结构:旗杆依然矗立在原先的位置,每间教室内还是规规矩矩地排列着课桌椅,只不过黑板上现在写的是菜单,课桌椅用作餐桌,原先“×年级×班”的门牌也换成了“办公室”、“会议室”、“食堂”等;院子里的石头圆桌、动物饮水槽的加入则更增添了一些天然气息。
萨洋介绍,小园以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用当地农民种植的食物烹饪,为客人提供的纯手工制作的食品,将食物废料和园林垃圾用作肥料,避免使用化学清洗剂。小园的大部分员工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农妇,在获得了工作机会的同时还接受了语言和服务等各方面的专业培训。
除了从当地村民中招聘员工之外,小园也不乏一些“慕名而来”的外籍员工,法国青年Gregory就是其中之一。“我在网上看到了他们的招聘信息,觉得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就想来试试看。”Gregory告诉笔者,“在这里工作真的很惬意,平常我喜欢散步去长城,走15分钟就到了。”Gregory的工作内容是酒店和别墅的日常管理及住宿接待,他的工作服上印着一个中文名字:“国力”。
北沟村的瓦厂小院,现今在互联网上已拥有很高的人气。它的前身是一家琉璃厂,因经营不善而废弃。经过萨洋等外籍人士的设计改造,曾经破败不堪的工厂成为了一家艺术气息浓郁的乡村酒店。
瓦厂有四分的酷,三分的自然,及三分的艺术。“酷”是因为它的前身为一座废弃的烧砖厂,被改建成酒店后依然保留了七八个原始的烧砖窑洞,作为会议室或是用餐区。“自然”来自于它的地理位置,在16间精致的客房中,几乎大部分区域都采用开放式设计,从客房的阳台上能望见大片的栗子树林,不论客人躺在卧室床上,坐在客厅里,甚至是在淋浴房、厕所都能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到户外景致,如果天气好,还能眺见慕田峪的某一段长城。有趣的是,因为设计如此“透明”,酒店为客人提供了眼罩,以保证良好的睡眠。至于“艺术”,则体现在那些琉璃制品上,萨洋回购了最初砖厂的许多琉璃废品,将五彩晶莹的琉璃片铺满走廊,或是拼成房间号装饰在墙面上。更多的琉璃废品则通过粘贴重组,被设计成一些抽象艺术品,展示在房舍前后的草坪上,这大概也是瓦厂意在提倡环保和废物利用吧。从此,小园、瓦厂声名鹊起,很快被国内外游客追捧。
改变
带来“洋文化”
渐渐地,来村里租房居住的外国人多了起来,盘活了村民闲置的房屋,也带来环境改变和不一样的文化。村里各家各户“农家乐”的招牌、菜单都是中英文对照。村里添了绿化,亮了路灯,建了公园,生活环境是越来越好。不少村民成为餐厅、酒店的员工。外国人在村里居住,也和村民成为朋友。这些“洋民俗”各具本国特色,让游客一进村即可感受多国风情。民俗游的中西合璧,让怀柔乡村游彻底摆脱了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的窠臼,“土洋”共赢正在进行时。
一户老外居然能带动一条沟的环境改造。受其影响,周边镇乡民俗户也纷纷效仿改造房屋。有的搭起芬兰小木屋,有的安上大落地窗,有的搞起意大利风情玻璃制品店,在院中竖起现代雕塑与古老长城遥相呼应,屋内加入欧式壁炉、吊灯、油画……这样一来,原本破旧的老屋摇身一变,成了洋气十足的异域民俗院。
“现在来我家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几乎占到了接待量的一半儿,成沓儿的Money手拿把攥。” 为吸引更多国际“驴友”,慕田峪村民俗户李海民专门请萨洋帮忙“升级”,全新拾掇了自家小院,从设计到装潢处处体现质朴、原野、简约的国际乡村游审美情趣,整个模样不亚于瓦厂和小园。
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洋”为中用正在生发更大潜能。在经营和管理模式上,本土民俗户也纷纷向国际标准看齐。菜单中英文对照;饭菜既有农家饭,也有汉堡包;酒水除了牛栏山二锅头,还有法国特酿等洋酒……
特意带着儿子前来小园游玩的刘志民说:“去过京郊不少地方,这样的游玩比起千篇一律的乡村游吸引人多了。” 如今,所有民俗户房前屋后堆放的麦秸秆、柴火等都不见了,而是纷纷效仿老外,在自家门口建公园、植绿地、栽花草,打造独具怀柔特色的国际乡村酒店。现在,慕田峪村内道路两边一公里可视范围均布满了大片大片的花园和绿地,随处可见歇息玩耍的游客。
“有时家里来了叽里呱啦说外语的洋客人,我就会跑到萨洋那里讨教两招,什么鸡肉汉堡、意大利时蔬面、咖喱牛肉饭,一准让客人满意。”村民李凤树感触最深的是,“萨洋从不保留!”。若是“小园”来了中国客,想吃地道的农家饭,萨洋也会把邻居大嫂请来露一手,“王大嫂炸元宵”就是这样上了小园西餐厅的菜单。
“过去村民见面打招呼,张嘴就‘哎’‘嗨’‘嘿’的,人家外国人见了我们一水儿的‘你好’。受他们影响,现在村民见面也说‘你好’了!”小园餐厅服务员魏立华说,在这里不仅实现了就业,还学到很多西式礼仪知识,英语水平噌噌地提高,现在已能娴熟地和外国人对话了。
借鉴
设计建筑,更要设计生活方式
一位外国老人,在退休之后利用自己对中国建筑的理解,在中国的农村,建立了自己的乡村度假旅馆,并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使之发展成为“慕田峪国际文化村”。
在怀柔慕田峪“长城国际文化村”的建设中,拥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的萨洋,一再强调自己是设计师而非建筑师。在他理解,设计师除了设计建筑之外,还要设计一种生活方式。他设计改造之后的农舍,保留原始外表,而建筑内部则完全现代化了。
他将中国建筑中的抬梁式结构保留外露并加固,将墙面的石头肌理暴露;室内打破原有房间划分,不同使用功能分而不隔,空间更加流畅;采用LED照明设备,不仅使室内光线更加柔和,更可以在天气转冷的时候兼做加温之用;采用地暖方式,并铺设暗色石板,不仅与石头墙面呼应,更使设备对房间内部装饰的破坏降到最低。
萨洋长期生活于中国和美国,对建筑自有中西合璧的理解。他在几乎所有的改造中,都使用了大量的玻璃元素,有的是屋顶,有的甚至是整面墙,透过这些玻璃无一例外,都可以观赏到远山的一片葱绿和山顶蜿蜒起伏的长城。还有壁炉的运用,在中国式的房子中,享受西方的生活方式。
一个案例的成功是具有辐射效应的。萨洋的改造现在已经得到了村民认可,有许多人慕名而来,请他改造房子。现在他已经改造了30多座,其中一些被固定租户租用,他只负责客户不在时候的管理工作。另外一部分房子则是作为乡村度假旅馆,吸引到国内外许多游客前来住宿。我们采访期间便有一个外国旅游团在此度假。萨洋的努力也被周边村民看在眼里。萨洋一直和村民和睦相处,他现在的团队中就有当地村民,他的房子改造过程中,都是雇佣当地村民、使用当地材料。现在有村民已经开始模仿他的改造方式,改造自己的房子开设家庭旅馆。
“自从我搬过来之后,经常有朋友到我们这儿做客,时间长了他们也想在这里租房子,而我就自然成了他们的设计师。”萨洋说。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就业,很多村民攒够了钱就到城里去买房子,他们走了房子还在,所以不少农舍都空着。萨洋夫妇帮助许多朋友“牵线搭桥”,和村民签订了长期租借合同,将农舍改造成度假别墅。
由于每间农舍的结构、面积均不相同,又要考虑到租赁者不同的品位,萨洋花了很多心思来改造。11栋已经改造完毕的别墅都保留了中国传统农舍的原样风貌,并且统统采用了中西合璧的设计方案。古木的房梁、石造的墙壁,无一不保留了村子固有的建筑风格;而家具、电器等又十分现代化;部分别墅里还采用了西式壁炉。别墅的房间设计了大的开窗,因此入住者总能找到一个角度面对长城,夜晚降临的时候还能看见满天星幕。用一位租客的话形容:“我从未觉得自己离自然这样近。”
本版文图 温来生
本版制图 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