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致富经

回乡见闻——村貌变了 群众富了 村民笑了

2017-02-04 10:51:39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卢新松

  城市的街道上人头攒动,乡间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农历大年三十下午,记者驱车赶往农村老家探亲,尽管冷风陡峭寒气逼人,但不时显现在空中的礼花以及虽然衣服紧裹可笑脸洋溢的行人,还有小孩子们那灿烂可掬的笑容,充斥大街小巷的浓重的节日氛围依然让人倍感温暖。走进河南省新安县城关镇大章村——记者农村老家所在的村庄,村子正中的大十字路口,十多名统一红色衣裤发上还插着不知名的小花脸上涂着胭脂的中年妇女,每人腰间挂个小鼓,正在进行着彩排,围得密不透风的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一群“发小”的簇拥下,记者来到了同胞弟弟家里。

  村貌变了

  听说记者回家探亲,年龄相仿的儿时经常一起玩耍的伙伴都陆续闻讯赶来。虽然如今都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有的也已当上了爷爷或者姥爷,可无论从穿衣打扮还是音容笑貌,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了许多,找不到半点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对襟棉袄大腰裤、火车头靴六瓣帽,腰里扎根糗麻绳”,五十岁看上去至少有近七十岁模样的情形了。

  弟媳妇端出了早就准备好了的糖果、瓜子、水果等,一一让给大家并招呼人们落座。农村不像城市,屋里的凳子除了沙发外,还有高凳子、矮凳子,还有塑料凳,虽然有点拥挤,但凡进屋的人都能找到坐的地方。随着儿时在一起经常戏耍以及上学期间的趣事等话题的引导,人们的谈话也逐渐由远至近,渐渐地谈起了现在。

  现年四十九岁的李占国,属猴,和记者是从小学一直到初中的同学。他的孙女已经五岁,早就是爷字辈儿了,可他今天的打扮格外与众不同。他上身穿了一件大红色夹克,下穿牛仔裤,黑色的商务皮鞋,闪亮的大背头,一副镶着金边的老花镜,一米七的个头,白净的脸庞,看上去活脱脱的一个生意人,假若走在街上,谁也不会想到他是一个农民。

  “这两年咱村的变化可大了!”李占国说,由于大章村距离县城只有一公里多,加上又是小浪底水库的移民搬迁村,村子的整体规划本来就非常合理,去年又被评上了五好示范村,除过县城的几个委局对口帮扶外,村里又拿出了一部分集体收入,不但筹建了卫生室、超市、文化大院、图书阅览室、修缮了村道、安装了监控和路灯等硬件设施,而且还添置了娱乐设施、购买了大量的图书、修建了水污分离管道、村里通过补贴的办法为家家建设了沼气、安装了垃圾箱、安排专人运送垃圾等,组建了腰鼓队,开设了门球场,并对大路两边的住户外墙进行了涂白处理。再加上近两年户户都建成了两层小楼,村里的整体面貌有了质地改观。

  群众富了

  “由于村子离县城较近的缘故,基本上只要是家里有老人照看孩子的家庭妇女,都能在县城找到一份工作。”李占国的话音刚落,现年四十五岁的二组村民冯海强忙接上了话茬。他的两个孩子虽然都上着学,但由于父母亲负责接送孩子还能给孩子做饭,所以他媳妇常年在县城的饭店打工,每月1500元的工资,尽管不是太多,但满足一家的日常生活还是绰绰有余。冯海强给别人打工,每月至少也有5000元的工资。

  据二组村民李长仓介绍,村里的人基本都有事可做,有在外给人当司机的,有电焊工、车床工、泥水匠、装修工、汽车修理工等,工作可谓是五花八门。另外,年轻一点的男人有许多都在县电厂上班,还有的经人介绍都外地打工,也有的出国务工,他们这个群体的妇女工作更好找,有的在移动公司,有的到超市打工,还有的在酒店工作,每月都能领到一份固定的薪水。

  “那有没有养殖什么的啊!”见记者如是发问,现年四十八岁的二组村民冯备战忙接住回到:“我全家四口人,大孩子大学毕业今年刚参加工作,小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我给别人当司机跑运输,家里还有个猪场媳妇照看着。特别是今年养猪的形势很好,我每月五千元的工资,每年至少能干十个月活,媳妇照看的猪场今年收入了十多万,小儿子全年也挣了五万多元,这不,今年不但建起了两层楼房,还给大儿子操办了婚礼,添置了结婚用的一切用品。这往后只剩下一个小儿子了,说媳妇娶媳妇啥的我都不用愁了。准备再过几年把孩子的婚事办好了,我就不出去开车了,专门在家两口子经营着猪场,往老去都不用为吃穿生活操心了!”也许是高兴的缘故,说到这里他竟自个笑出了声。

  村民笑了

  “像冯备战的情况咱村就有三十多家呢!”现年四十八岁的四组村民曹中朝告诉说,今年养猪都赚了不少,人们心里都乐呵着呢!

  “现在咱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基本上都和县城差不多。”曹中朝说,村民的耕地都按照镇政府的要求种上了核桃树,现在都已经挂果两年了。以前咱们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的旱地,每年的收成有时候连种子都白搭进去了,就这还不算功夫钱。如今好了,该忙啥忙啥,根本就不用管理,每年收成的时节,只用一天不到的时间就把核桃采摘完了,并且直接有人就在地里等着收购。每斤核桃带皮五块钱一斤,每亩地至少收获五百元钱,虽然不算太多,可这不搭功夫不投资,名副其实的坐享其成啊!

  “就连村里的特困户现在生活过的也差不多!”现年五十一岁的一组村民冯民子说。一组有户低保户,老母亲七十多岁,常年有老年病,近五十岁的儿子名叫孟顺生,双目失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村里不仅给他们安排吃上了低保,而且在建设沼气池的时候,专门派人给他家也建了一座,就连厨房的附件也是村里出资购买的。同时还给他家送来了座便器,让这样的贫困户也用上了水冲厕所。

  “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和水冲厕所,那么污水都排到了哪里?”冯民子告诉说,今年村里专门请来了施工队建成了雨水与污水分离系统,并在污水的尽头筹建了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处理的污水可以灌溉,多余的顺着渠道流进了河里,对河流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村民们对村里有啥认为不妥需要改进的建议或者意见吗?”“有,不过不是太多,目前出现的也只有两点。”村民们告诉说,其一就是随礼的问题。婚丧嫁娶本是古老的民俗,一家有难百家帮忙本也无可厚非,但如今却唱走了调。孩子满月宴、乔迁新居宴等枚不胜数的宴会让人听说都感到害怕,不去吧在一个村里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去吧,随礼少了没有面子,多了确实是一大负担;其二就是婚丧嫁娶牵涉到世世代代的事,如果能在村里空闲出来的文化大院里待客,就能相应减少承办者的负担,也免得收到的礼金都送到了县城的酒店。另外的建议就是无论谁家娶媳妇嫁闺女最好不摆宴席,每家出一部分礼金帮助其度过难关,也充分体现了一家有难百家帮忙的邻里情谊。

  “其实,村干部已经着手开始实施了!”现年50岁的三组组长张宝子说,以前谁家有儿子结婚,必须提前安排村里所有的干部吃一次宴席,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约定,无形中给人们增添了负担。自今年初开始,村支部书记冯恒子就下令取消了这个规定,同时还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把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的随礼问题写入村规民约。

  “要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可是为村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啊!”张宝子的话音刚落,众人竟争相拍手鼓掌。霎时间,比过年还要热烈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房间。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