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2 11:29:14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胡建党
按照中央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选派了一批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5年8月,农业银行总行选派了李浩同志担任河北饶阳县北岐河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多来,李浩依托农业银行和当地政府,创新探索了“融智、融资、融通、融商”的“四融”精准金融扶贫模式,不仅提前完成了全村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186户、706人脱贫,还带动了周边9个村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摸清底数,制定金融精准扶贫规划
刚一到村,李浩就立即与村“两委”逐户走访调研,经过14天努力,他们完成了全村308户、1139人的摸底调查工作。又按照“科学定标、严格定户、按因定策、精确定档”,对全村186户、706位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并将具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的贫困户,划分为“温饱巩固型”、“越温待哺型”和“成长发展型”三大类,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计”进行精准扶持。
“当和村‘两委’谈到如何拔掉‘穷根’时,大家一致认为‘穷根’是村里缺资金、缺劳力,但我认为‘穷根’主要还是村里资源、资金、农民分散,内生动力不足,形不成产业集聚和规模优势。要想致富,必须重视产业发展”。当李浩的思路一明确,立刻与乡镇领导、驻村干部商谈多次,研究制定了《北歧河村金融精准扶贫规划》,从金融扶贫理念引入、农行信贷资金支持、基础金融服务、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了12条具体措施,统一了村委思想,明确了发展方向。
为民“融智”,化解贫困户“思想畏难”问题
扶贫先扶志,富民先富脑。为了转变村民思维、扩宽视野,一方面,李浩主动联系农行各地分支机构,组织村民赴内蒙古、山东、河北等20多个县市考察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有机作物种植、美丽乡村建设、光伏发电等扶贫项目,让农民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信心。“看了他们做的事情后,俺们感觉也有想法了,心里也有底了!如果让俺们做也能做成!”支部副书记葛彦斌激动地说。
另一方面,李浩在“三会一课”上定期给村民讲解最新扶贫政策,多次邀请县农行工作人员入村举行金融知识讲座,让农民了解如何借助金融脱贫,激发了一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斗志。村民葛金柱说,“李书记让俺们知道了金融机构还能帮大家脱贫!这事放以前,俺们想都不敢想!李书记让大家敢接触金融机构了!”
帮民“融资”,解决扶贫产业“贷款难”问题
李浩认为,村里要想真正摆脱贫穷,必须要从发展生产入手,加快形成“发展靠产业支撑,工作靠产业推动,面貌靠产业改变”的发展共识。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筹备,他准备借助“农行+产业+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在村里发展蔬菜大棚、丝网加工和肉牛养殖项目,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李书记帮我从农行贷款建起了大棚,又帮我们改良种植技术,寻找销售渠道,今年俺们收入有保障了”。村民姚铁伦兴致勃勃地介绍。
李浩认为,结合当地种植蔬菜的优势,可以让贫困户集中连片的发展蔬菜大棚,打造可参观、可采摘、可种植的“菜园”产业。在争取到京安集团100万元扶贫基金后,他和村委组织村民流转了350亩土地,开工建成了17个温室大棚;他又对接农行,在村里试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给10户贫困户贷款50万元,建设温室大棚。目前,北岐河村已有80多个蔬菜大棚,具备了初步规模化的“菜园”产业基地。
饶阳毗邻“中国丝网之乡”安平,李浩的脑子就动到丝网加工上了。他认为,丝网加工利润相对高、见效快,但单纯购买几台织网机器没什么竞争优势,必须要进行升级改造。
在一次聊天中,有人提出,能否用织布的技术来编制丝网。这个提议得到了李浩的赞同,于是他和村干部专门赴山东聊城考察了织布机器,并和企业谈了设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测试,第一台高效率、高质量的丝网编制机器出厂了。
北歧河顺势引进了安平丝网企业在村里建厂,并引荐农行进行贷款支持,通过农民入股、打工等方式,一举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北歧河村丝网加工厂的产品价优质良,很快在当地打开了市场,更令人振奋的是,印度、沙特的企业也慕名而来参观,并签订了价值180万元的订单。
李浩刚到村时,北歧河仅有一个奶牛合作社,规模很小,需要资金支持。于是,李浩积极联系了农行省、市、县机构,请信贷专家赴奶牛场考察,提供解决方案。经过认真调研,农行第一笔“奶牛贷”新鲜出炉: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5 -10万元购买奶牛,委托牛场集中养殖,牛场按月返利,并兜底全部风险。“奶牛贷”不仅是省内农行的创新,也是全国农行的创新。目前,农行已经发放60万元贷款。在农行的大力支持下,牛场已经升级为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A级牧场,并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
李浩想到,“与奶牛相比,肉牛出栏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适合我们村发展”。他立即和县交通局驻村干部、县扶贫办和县农行商议,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经过一个多月努力,他们成功探索了“农行+养牛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保险公司”的肉牛“托养”精准扶贫模式,即农行向养牛场投放流动资金贷款,县扶贫办补贴贫困户购牛资金和保险费用,牛场统一为贫困户购买肉牛集中托养,年底将纯收益的70%返还贫困户,并承诺每户贫困户每年至少获利1200元。同时,他们优先雇佣贫困户入场打工,使贫困户得到双份收入。期间,李浩带领村“两委”人员,先后到山东、内蒙古购买肉牛400头,带动本村和周边9个村的200户贫困户脱贫。
李浩实干的作风感动了很多人,饶阳县农行副行长王文彦称赞说,“北歧河村来了李浩,真是这个村的福份!”
替民“融通”,缓解贫困户“存取款难”问题
在日常走访中,李浩得知,农民要取新农保、粮食补贴以及相关医疗保险等费用,需要花费40分钟赶到县城的信用社或者邮储银行,往返一次还需要花费路费12元,非常不方便。如果遇上天气不好或者公交汽车晚点,一整天都办不完。为了解决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取款难”问题,他立即帮助申请了农行的“金穗惠农通”智能终端,就安装在村入口的小卖铺里。这个终端能实现小额存取现、转账汇款以及缴费,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金融需求。小卖铺店主介绍,“在李书记的推广下,每天至少办理20多笔业务,连隔壁村的老乡也知道这个‘小银行’,纷纷过来了!”。
助民“融商”,调解贫困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难”问题
除了发展工业、农业养殖项目外,李浩借助农行遍布城乡的优质客户资源,帮助村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村里的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大部分利润被中间环节赚走!减少中间环节,探索‘农超对接’,这是提高村民种植收入的好办法”。为了让村民多赚一些中间环节的利润,他多次跑北京找大超市、大卖场以及系统性集团企业。在他的努力下,北岐河村已经与农行旗下的北京银龙集团初步达成销售协议,拟定期采购村里的优质农产品。在电话得知这一消息时,李浩兴奋得跳了起来。
当谈及“四融”扶贫模式时,李浩认为,“融智、融资、融通、融商”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共同为贫困户提供了涵盖信息咨询、资金发放、资金流通和企业对接等一体化、综合化解决方案,能够帮助贫困户快速脱贫致富。
饶阳县扶贫办王主任得知“四融”精准扶贫模式已经带动周边10个村脱贫时,高兴的说,“这个模式要在全县推广,要让田间地头的广大老百姓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