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致富经

中洲乡特色产业为贫困户“造血” 大棚长出“脱贫菇”

2016-12-04 10:26:0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利刚 向斌

  初冬的江南,几分寒意。然而,江西樟树市中洲乡西塘村的平菇大棚里温暖如春,20多排铁架子上摆满了菌棒,一茬茬白白胖胖的平菇探出了小脑袋。“我在这里当管理员,既有务工收入,又有分红,收入不用愁。”今年脱贫的村民罗立春说。

  66岁的罗立春因病导致腿脚不灵便,老两口生活主要靠种点口粮田。今年4月,乡政府与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西塘村建立扶贫基地,引导贫困户种植平菇。

  “产业扶贫首先要选对项目,我们调研了市场,发现平菇不仅卖得俏、有市场,而且省内上规模的基地也不多,市场前景好。”乡党委书记宋安福认为。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 14户贫困户率先试种,几个月后收获平菇6000多斤,户均毛收入2000多元。

  平菇试种成功,如何惠及更多贫困户?“一要扩大种植规模,二要成立合作社,抱团闯市场。”宋安福说。乡政府把扶贫资金捆绑使用,在西塘村建起了12个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大棚,36户村民成立平菇种植合作社,其中2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入社。

  合作社理事长陈细水算了笔账:“12个大棚今年可产平菇9万多斤,毛收入40多万,扣除成本能赚20万,每户社员能分红5000多块钱。”此外,基地用工也是优先照顾贫困户, 10多户困难对象常年在基地务工,每人年均增收5000多元。

  “明年乡里打算扩建32个食用菌大棚,引导全乡347户贫困户早日脱贫。”宋安福说。

  在樟树市,像西塘村这样的产业扶贫基地有60余个。近年来,该市加大产业扶贫力度,重点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中药材、油茶、菇类等特色种养业,提升困难群众自我“造血”功能。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走上特色产业脱贫路。目前,该市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一对一的精准扶贫对子6540对,已帮助3700余人实现了产业脱贫。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