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09:06:32 来源:新华社 作者:罗羽
开着车,载着一个个蜂巢,32岁的韦国良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村寨。4月以来,他一直在忙着给农户发放蜂巢。
“这个时段是一个放蜂巢的关键时段,必须及时教村民把蜂巢安置妥当,才能确保他们的收入稳定。”韦国良说,全县12个乡镇、137个村的1000多户贫困户,他和团队都要一一走到,为他们提供蜂苗。
韦国良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八开镇亚类村人。榕江是贵州9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有19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37.2万。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12万,近年来通过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帮扶,目前未脱贫人口还有1.1万多人。今年上半年,榕江要实现全县贫困人口“清零”目标,各项扶贫工作必须稳步推进。
“我们把蜂巢发放给农户,教他们把蜂巢安置在树林里,同时听取他们之前在养蜂方面的反馈意见,比如蜂群的生长状况、养蜂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及时帮他们解决,确保他们今年的养殖不受影响。”他说,自年初他的养蜂产业纳入榕江县林下经济以来,力促贫困户脱贫成为了他的重要使命。政府出资,他为贫困户培育、运送和发放蜂巢,并提供技术指导,回收他们的产品。
韦国良从2011年起养殖胡蜂——一种本地常见的蜂种,个头大、生长快、市场前景好。“我们本地人有抓蜂和吃蜂的传统,小时候我就知道怎么去找蜂、养蜂。”韦国良说,榕江是贵州有名的林业大县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74%以上,加上植被的多样性,让养蜂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创业和发展脱贫产业都要因地制宜。韦国良说,他辗转浙江、天津等地打工,当过保安、摆过地摊、做过产品推销,但都没有挣到钱。
“在城里,我能想到和做到的,别人比我有更好的条件去做,也做得更好,所以我才下定决心回家养蜂。”他说,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更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他得抢占先机。
2010年,韦国良先后加盟了两家公司做代理,通过一年的分析和筛选,他发现养殖胡蜂优势明显:种苗可以直接上山抓;胡蜂属半冬眠昆虫,冬季几乎不吃不喝,春季培育好种苗后即可将它们放归山林自给自足;5个月后蜂巢可以从可乐瓶大小长到直径1至2米的簸箕大小,每个蜂巢可以卖几千元至上万元。
“开始我只培育了五六十个蜂巢,此后逐年增长,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基地。在村里建有500多平方米的大棚,培育初级蜂群6000多巢,生产蜂蛹60吨,产值数百万元。”他说,蜂蛹可以食用,成蜂可以药用,市场供不应求。
为了把蜂养好,把产业做大,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韦国良在养殖过程中除了找专业书籍学习,还多次到云南向有经验的养殖户取经,并做对比分析实验。“每天花大约5个小时观察胡蜂的习性、生活方式。”他说。
韦国良一边学技术一边免费为村民做培训。2014年以来,他累计做有组织的培训1000多人次,通过培训带动100多人实现自主创业。2016年成立合作社至今,他还带动30多位社员实现稳定就业,其中贫困户29人,平均月收入约4500元。
目前,韦国良跟几位合伙人一起,初步掌握了胡蜂的反季节养殖技术。他们还想通过人工改造,提高胡蜂在室外的养殖密度,实现规模化林下养蜂。“乡村大有希望,但还需要更多的人才和产业支撑。”他说,他希望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