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0 09:19:38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作者:曹国宏 李晓辉 通讯员 杨振辉 王超 杨宇
冬日的淅川层林尽染,初升的阳光精神抖擞。石红星已经在杏李基地内为果树拉枝了。“这杏李拉枝,能够增加果树的采光、调整树形、提高果树的通风性、提高坐果量。”石红星伸着四个指头,一副专家范儿。
63岁的石红星是淅川县老城镇马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石红星种植了5亩多杏李,今年开始挂果,卖了5000多元。“进入盛果期后,亩产万元可不是梦。”想想过去的苦日子,算算以后的好收成,石红星笑得一脸灿烂。
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交通闭塞、生态脆弱。“为服务中线工程建设,老城镇外迁移民1.6万人,占全镇人口的四分之一;通水前夕,在国家有关奖补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镇内关停污染企业、拆除养鱼网箱、取缔养殖场;原集镇和4个村庄以及数万亩优质良田被淹没,综合损失近1亿元。”老城镇镇长姚云亭感叹,这对于一个秦巴山片区的贫困乡镇来说,几乎是倾家荡产、一贫如洗。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老城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个、贫困户1052户、贫困人口3867人。其贫困程度之深、扶贫成本之高、脱贫难度之大,对一个库区乡镇来说可谓是困难重重。
为了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上,淅川县“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老城镇党委书记翟成敬介绍,由于老城21个行政村村村环库、户户临江,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还要防治传统种植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能不能找到一条既保护水质又不耽误经济发展的路子?2013年春,翟成敬带着镇、村干部先后赴浙江安吉、湖北神农架、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取经问道,回到镇里,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走村入户、实地调研,经过深思熟虑和科学论证后,老城的答案渐渐清晰。“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转型发展杏李、软籽石榴等高效生态林果,讲述了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翟成敬说。
1、土地“转”出去,“三金”赚回来
大面积发展高效生态产业,首先需要把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给有技术、有实力的公司,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产业工人”。“但一部分群众认为,离开了土地,就离开了生活的根基,靠什么养家糊口?受传统意识影响,群众思想不解放,土地流转阻力大,镇干部一入村,乡亲全都躲。”
刘德伟是老城镇人大主席,2016年初冬的一天中午,他总算“守住”了杨山村的老队长。
“老人家,我来看看您!”刘德伟拉着老人的手,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后,老人被他的诚挚所感动。他手指着挂满山墙的锄头、镢头说:“我从农业学大寨到土地分下户,从种粮到种烟,年年先进。你瞅瞅,这些都是奖品啊!”老人话锋一转,“可是,土地流转给他们,俺们吃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无论刘德伟怎样讲道理、算细账,老人还是下不了决心。
困难不攻克,坚决不撤离!老城镇党员干部初心如磐,意志如钢。
午饭是在老人家里吃的。饭菜刚上桌,一只母鸡惊叫着飞扑到饭桌上,菜盘全是爪印和鸡毛。“这可咋办,可咋办呢?”老人尴尬了。刘德伟小心翼翼地把鸡毛一根根捏起、扔掉,先来了一口:“这么好的菜不吃可惜了!来,大家吃吧!”饭后,老人点起了旱烟袋,沉思了一会儿说:“刘主席,这个合同我带头签!我们队的人我动员!”
一顿“鸡毛饭”,暖了百姓心,浓了党群情。杨山村的土地流转合同当天全部签订完毕。
经过镇、村两级干部的艰辛努力,杨山、险峰、王岭、下湾等4个村7000亩土地在一周内全部流转给企业发展软籽石榴,道路、桥梁、水管、电力等仅用两个月就铺设完毕,创造了惊人的“老城速度”。
“老城速度”点燃“老城激情”。在推进软籽石榴产业发展中,老城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三权分置、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公司,农户实现“一地生三金”:土地以5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公司,农户得“租金”;公司把栽好后的果树反租倒包给农户,一棵树年管理费8元,每亩90棵720元,农户拿“薪金”;果树收益时,农户和公司按1∶9分成,农户又拿到了“股金”。
11月15日,杨山村软籽石榴基地内,正在为果树冬剪的贫困户杨朝峰算了自己的收入账:“土地流转费,每年6000元;公司务工每年近3万;再加上到户增收的分红,一年收入4万元不成问题!”杨朝峰说。
在老城镇,共有像杨朝峰一样的323户贫困家庭与软籽石榴基地签订带贫协议,100多名贫困群众在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超过1.8万元。
2、荒山变果园,游客拥进来
“老城为啥种杏李?”
“杏李抗旱能力强,喜阳光,根系发达,可保持水土,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前景好。”在老城镇马沟村,翟成敬指着漫山遍野的杏李果园介绍,过去,这里可全是荒山荒坡。
“引进中线水源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公司投资苗木、微肥和技术,群众提供土地,公司保底价回收,解除了农户后顾之忧。”老城镇党委副书记王晓介绍,目前,老城镇已在冢子坪、马沟、黑龙泉、秧田、陈岭、穆山等12个村发展杏李3万余亩。
黑龙泉村的刘根太,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常年生病的老人、正在上学的孩子,迫于生计,他曾挖过隧道、干过建筑、下过煤窑……日子过得依然紧巴巴的。在镇政府的帮助下,老刘流转承包20亩荒坡,利用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种植杏李。经过县里几次技术培训,老刘吃透了种植技术。2017年,他的杏李进入盛果期,当年就卖了20万元,光荣脱贫。
“以前,这里全是土路,果子成熟了,全靠手推车、小拖拉机往外盘,费时费力。后来镇里给修了水泥路、铺设了浇水管网,你看,车子都能开到果园了。”老刘介绍说,在驻村扶贫干部帮助下,他还在果林里套种花生、中药材等,短期就有收益,去年又养殖了250只鹅,弥补林果业的“空白期”。
在推进杏李产业发展过程中,老城镇出台多项政策,在基地建设、生产设施、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使项目跟着基地走、服务跟着产业走。
干群聚合力,老城换新颜。“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有机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老城镇已栽植杏李3万亩、软籽石榴7000亩、竹木混交林3000亩,基本实现了生态林果全覆盖,并带动1085户贫困家庭人均增收6000元。”翟成敬介绍,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老城雏形已现。
“三月二十八,淅川老城看李花”“中秋月儿圆,老城石榴甜”。一时间,四海宾朋,云集老城。山上杏李山下果,引得游人不思归。在老城镇软籽石榴、杏李等产业基地附近的杨山、王岭、夏湾、官富山等村,开起了近百家农家乐。“每到春季、秋季,每逢‘五一’‘十一’,家家爆满,每天都能收入几千元。”老城镇杨山村“桃园山庄”店老板陈永红很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
3、掀起新改革,山村富起来
2016年初,一场寒潮袭来。尽管做足预案,但老城镇的干部们仍不敢大意,与技术人员在夜晚零下10℃的低温下看护着丹江边的软籽石榴,一守就是五天五夜。寒潮过后,7000亩软籽石榴安然无恙,依然健壮地生长。
翟成敬长舒了一口气。“受天气、市场、技术等因素制约,搞生态农业风险大,甚至是九死一生,但只要我们及时调研,做好风险研判,农业就一定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翟成敬坚定地说。
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服务保障下倾。老城镇干部包村分户、进村入户,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怨、所急,一番梳理后,新的问题浮出水面。
马沟村贫困户石吉狗,夫妻俩年近七十,由于缺少技术和劳动力,今年夏季,他们种植的4亩杏李只卖了3000多元钱;贫困户石致富,2018年底通过易地搬迁扶贫,全家5口人已安居在淅川县城附近的光明社区,老家种植的6亩多杏李因无人管护,今年只卖了2000多元;贫困户全志云,全家7口人均在外地务工,家里7亩多杏李因无人管护,几乎没有收入。
像石吉狗、石致富、全志云等村民一样,因缺少技术、劳动力等因素造成林果减产的现象,在老城镇相当普遍。而同为马沟村的石秀朝,也是三年前种植了3亩杏李,因为科学管护、精耕细作,今年他的杏李就卖了9000多元。
同是3年树龄,管得好的亩效益好几千,管得差的不足千元。收成低了,果农的种植热情就不高,有的甚至宁愿抛荒……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一场新改革,开始在老城镇酝酿。
今年初秋,一场“诸葛亮会”在丹江口水库北岸的紫槐山下召开,来自老城镇的果农、技术员、镇村干部等近千人聚在政府大院。户均一份“村情民意调查问卷”“林果产业发展调查摸底表”等成了农民直抒己见的“绿色通道”。
经过一整天的分组讨论、投票表决,大家初步形成共识:以村为单位,把农民手中分散经营的果园集中起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进行集约化管护和经营,党员和村组干部加入合作社,确保群众致富有信心;合作社对果树统一施肥、统一拉枝、统一修剪等统一管理,并统一销售;管理和销售费用前期由合作社自筹资金,待杏李销售后,扣除前期成本,利润由农户和合作社7∶3分成,即农户分得利润的70%,合作社分得利润的30%。
“农户的土地收归集体经营,果园‘托管’给合作社,技术、劳力、管护和销售由合作社统一负责,农户坐等分享收益。”翟成敬说,村民赢了收入又赢生态,何乐而不为?当晚,老城镇967户果农在协议书上按上“红手印”。这种“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模式,得到了老城镇村民的一致认可。
老城镇中线水源杏李公司技术员马大林算了一笔账:杏李树一般5至6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平均栽植56棵树,如果土、肥、水管理到位,每棵树可平均挂果150至300斤。除去每亩600元的投入,按照当前地头收购价每斤2元算,1亩杏李果园可以净收入1.6万至3.3万元。
“我最骄傲的是,让老城的荒坡荒山绿起来、美起来,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乡亲又重新爱上了这片土地,并从土地中找到了尊严,找到了满满的收获感、幸福感。”翟成敬介绍,老城镇已经建了5个500吨的保鲜库,明年还要再建13个。“这样才能提高杏李附加值,掌握定价权,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