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致富经

砚山:产业扶贫引领群众致富

2019-12-03 09:23:28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砚山县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工作的重点抓手,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不断发展壮大以蔬菜、辣椒、香菇等为主的高原特色种植业,以核桃、软籽石榴、红蜜桃、花椒等为主的经济林果业,以生猪、肉牛、黑山羊等为主的畜牧业,为全县贫困户打造了多元化的“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产业脱贫之路。

  高原特色种植业撑起贫困群众脱贫“新希望”

  在者腊乡夸溪村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代炳富一大早就赶到地里忙着摘菜、装车。“没想到现在房子也建好了,在这个蔬菜基地里打工,每月还能收入2000元左右,简直就像在做梦一样。”

  代炳富所说的蔬菜基地就是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在者腊乡建立的文山学院后勤保障基地。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紧紧抓住文山学院挂钩帮扶者腊乡的机遇,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文山学院“智力优势和万人集中消费优势”,围绕把者腊乡建成“文山学院后勤保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就业基地、转型发展基地”的目标,采取“政府+高校+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云南中康食品公司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文山学院后勤保障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涉及者腊乡2个行政村8个村小组679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6户。主要种植菜心、芥蓝、白菜、九条葱等20余个品种,促进农户增收1000余万元。

  砚山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蔬菜重点县之一。蔬菜种植以辣椒和叶菜类为主,2018年全县种植面积73.7万亩,产量84.3万吨,农业产值11.6亿元。蔬菜产业形成了一批“营销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型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模式,如滇沪扶贫协作的“中康模式”和市场直销的“松南模式”。

  全县认证“三品一标”蔬菜企业6家(绿色食品企业5家、有机食品企业1家),产品总数33个(绿色产品30个、有机产品3个)。形成了以“中康食品”“云松南”等为代表的蔬菜企业品牌和一批产品品牌,“云松南”牌奶白菜获得2018年云南省十大名菜。蔬菜主要销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销量16.4万吨,销售额5.7亿元;辣椒主要销往四川、湖南等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海底捞、李锦记、康师傅、统一等知名企业,销量38.1万吨,销售额13.7亿元,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列首位。2018年,蔬菜还出口美国、墨西哥、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口3.3万吨,出口额达2.1亿元。

  2019年,砚山县成功申报创建蔬菜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该县将立足特有的高原特色农业资源和条件,在确保生态良好的基础上,以保障蔬菜有效供给和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快速增收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提升蔬菜单产、质量、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蔬菜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培育高原特色种植产业,紧扣脱贫时限和稳定脱贫要求,砚山县结合贫困乡(镇)、贫困村实际,在继续发展蔬菜、辣椒、烤烟等产业的基础上,还积极培育和发展香菇、中药材等新兴产业。

  在江那镇舍木那大花园村,全村共有157户7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了33户,全村贫困面大,经济基础较差。为了让贫困群众能够尽快致富,驻村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依托大花园村山涧水常年不断、气候适宜的独特优势,通过与砚山县利群食用菌栽培专业合作社合作,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带领农户抱团发展香菇种植。

  2017年1月,砚山县大花园香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香菇扶贫基地建设项目各项筹备工作就绪,2017年2月,大花园村正式挂牌成立了花园香菇合作社,并开始种植12亩香菇。大花园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

  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凯,家中有两个老人和两个小孩,家庭负担沉重。为了照顾家庭,李凯放弃了外出务工的机会,大胆贷款两万元,加入了合作社。还到合作社里打起了零工,从香菇开始培植、灭菌、接种,再经过几个月的发菌过程,直到进入出菇采收季节,李凯像看护婴儿一样小心翼翼。香菇大棚里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菌棒,让人油然而生喜悦之情。李凯给我们算了一笔帐,自己投资两万元种植香菇,每个菌棒平均可以采摘1斤半的香菇,按照市场价3.5元每斤,每年采摘四次,最低可收入2.6万元。加上自己在合作社里每月打零工收入2000元左右,一年的总收入就可以达到5万元左右,高原特色种植真正成为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到2021年,砚山县蔬菜种植面积将突破80万亩,农业产值将达2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将达44亿元,加工产值与生产产值比达到2.2:1;新型经营主体蔬菜产量占比40%。培育省级以上蔬菜龙头企业13家,从事蔬菜种植运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15个;培育“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15个;全县蔬菜绿色有机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培育云南省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总数2个。

  经济林果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摇钱树”

  在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砚山县维摩乡的长岭街村委会,自2008年起将核桃作为村委会11个村小组的首选产业“整村推进”。目前核桃种植面积已达到18948亩,成为了乡镇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核桃树变成了“摇钱树”,日渐成为石漠化山区的“生态银行”和致富产业。

  长岭街村委会的芹菜塘村小组,今年6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崇发几乎天天都要去自己的16亩核桃地里转一圈,修剪、翻地、整地忙活一阵,有时甚至什么都不做,看着自己家的核桃树枝枝丫丫蓄势待发,长势好的已经开始挂果,他的心里就热乎乎的。孙崇发认为,“致富脱贫的产业对我们来说,最能发展的就是核桃了。”在村干部的动员下,孙崇发栽种了16亩核桃树,挂果后每亩收入1500元,每年光核桃一项就可收入1.9万元。

  长岭街村委会是传统的农业村寨,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村委会11个村小组,1188户5250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到了160户653人。石漠化严重成为群众贫困的根源,在石漠化地区推动扶贫开发,必须同时考虑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的问题。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仗,经过多次调研、征求村民意见,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小组干部决定大力引进核桃种植项目,核桃种植简单,易成活,经济效益好。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砚山县立足全县林业资源特色和经济林果产业发展实际,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开展林果业实用技术成果推广、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扶贫专家选派、乡土技术专家培养、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等生态科技扶贫行动,积极打造生态、产业、智力、信息全方位绿色生态扶贫模式,以生态林业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1月,在砚山县者腊乡,千亩连片种植的突尼斯软籽石榴种植示范基地内一片繁忙,上百名群众正在给软籽石榴进行修枝、整形、施肥、除草。该县抓住经济林果栽植管理的最佳时机,大力发展软籽石榴特色产业,打造群众脱贫增收新亮点。注册成立于2014年的砚山县鑫珵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蔬菜、水果、鲜花育苗、种植、销售为一体的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中国科协命名的“全国科普示范基地”。2016年以来,该公司紧紧围绕国家扶贫开发精准脱贫攻坚战略,利用公司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团队优势,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脱贫攻坚行动,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推动了地方特色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

  针对偏远山区传统种植业经济效益差的实际,砚山县在推广实用科技成果过程中,注重各地生态林果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引进推广水果、核桃、花椒等优良品种,推广应用良种繁育、高接换优、整形修剪等实用科技成果,进一步完善生态林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推广了一批能带动产业发展、助推果农增收的优秀科技成果,着力解决了制约贫困地区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激发了广大贫困户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正在种植基地内给树苗施肥的者腊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钟朝梅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家里流转了一亩土地给公司进行种植示范,每年租金800元,自己在基地内做零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一个月能赚1800元左右,一年下来就有两万多的收入。“多做多得,比以前种玉米要过得好很多,国家对我们很关心,我们也要努力,以后日子就会更好过。”钟朝梅对脱贫后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目前,砚山县鑫珵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吸引了包括11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3000余户农户种植商品蔬菜和软籽石榴、百香果等高附加值果蔬,建成蔬菜种植基地6000亩、软籽石榴种植基地15000亩、“云岭”百香果3000亩、燕窝果500亩。有1000余户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年地租收入达340万余元。有96户农户常年在公司自有的2700亩果蔬基地务工,年户均增收2.8万元左右,其他农户年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通过公司带动种植蔬菜的农户,每年来自蔬菜种植销售收入在3000~6000元之间,有效加速了贫困农户产业就业脱贫步伐,增强了群众致富信心。

  通过牢固树立资源优势在生态,发展后劲也在生态的绿色发展理念,砚山县积极推进经济林果产业转型升级,不断释放和放大生态效应,初步构建起一个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城乡和谐的立体式生态产业体系,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发展新路径。

  优质畜牧业发展托起贫困群众“致富梦”

  砚山县维摩乡长岭街村委会三尖山村是全县石漠化最严重的村子,“贫穷”、“落后”成为了外界对三尖山村的第一印象。随着国家石漠化治理和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推进和落实,一场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新景象正在三尖山村展现。

  在三尖山村民小组山坡上,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聂应菊家的黑山羊正在觅食。今年45岁的聂应菊是长岭街村远近闻名的女能人,2015年,由她牵头成立的应菊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几年靠在核桃地里种草养殖黑山羊,不但供孩子读完了大学,还在县城买了房。在2016年的“村两委”换届中,她当选为长岭街村委会主任。如今合作社已有社员16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养殖山羊共4600多只。

  在三尖山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传统种植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但由于石漠化严重,栽种传统作物的收成不好,效益低下,许多村民都选择了外出务工。聂应菊不信邪,硬是在石漠地里折腾出了名堂。通过栽种牧草保住了水,满山跑的羊儿产生的羊粪,育肥了套种的核桃树,石漠地里出现了生态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优质畜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双推进”的道路,开创了石漠化地区生态脱贫的新局面。

  黑山羊养殖“钱景”广阔,在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支持下,三尖山经济探索通过林草复合种植发展养殖业。让聂应菊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如今三尖山村正稳步向前发展,贫困户们都尝到了发展优质畜牧业的“甜头”,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看着村民们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三尖山村摘掉“穷帽”,人人争当致富榜样,自己就非常高兴。

  砚山县针对传统畜牧养殖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的实际,在发展优质畜牧业上不断探索。通过大力推广特色养殖,积极邀请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技能培训,特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一对一讲授、宣传,增强了发展畜牧养殖脱贫致富的信心,帮助贫困村养殖户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发展大道,切实加快了砚山县的脱贫步伐,为决战决胜全县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砚山县稼依镇的同心养殖场,一大早太阳刚刚露头,养殖场内就一片忙碌景象,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正挥着小鞭子,把上百头肉牛往运输车辆上赶。和牛脖子上“叮铃铃”的铃铛声一样动听的,还有贫困户们爽朗的笑声。建档立卡贫困户赛王富牵着牛走在最前头,他每月在马绍国创办的同心养殖场内管理牛场能挣2500元工资,还学到了养牛的技术。砚山县在大力扶持肉牛养殖这一特色产业的同时,推行“合作社+贫困户”脱贫帮扶模式,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重燃了他们的脱贫斗志。

  稼依镇同心养殖场始建于2010年,早在同心养殖合作社成立之前,这里的村民就有着养牛的习惯,但大都是一家一户的粗放饲养,养殖的数量少、成本高、效益低。2012年,砚山县同心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现有存栏肉牛300头,2016年销售肉牛1.5万头,发展合作社社员161户,吸纳了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社员。

  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稼依镇政府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产业基础和致贫原因,希望贫困户通过发展养牛来摆脱贫困。然而,问题接踵而来,缺少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少养牛受损的贫困户心里打起了鼓。怎样尽快让群众依靠自己熟悉的养牛来脱贫致富这个问题也急坏了扶贫干部。

  通过与社员不断的沟通做工作,最后研究制定出了“合作社+贫困户”脱贫帮扶模式。赛王富由于儿子出车祸,媳妇长年生病生活不能自理,2015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同心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牛场后,赛王富每月不仅能领到2500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奖励。看着肉牛一天长得比一天壮,学到的知识一天比一天多,赛王富对养牛更有信心了,“合作社规模养殖和自己散养差别太大了!我以后也想办个养殖场。”

  砚山县在发展优质畜牧业中进一步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持续、可借鉴的产业扶贫模式,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工作落实。大力推广“龙头企业+政府+合作社+贫困户+保险+金融”多要素帮扶、引导贫困户与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

  “要脱贫还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发展农村地区优势产业,创造新的增收点,增强“造血”能力,才能摘“穷帽”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问题。目前,砚山县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对贫困行政村、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大力实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实现有条件的贫困行政村有1个以上特色优势产业,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规模年均增长10%以上。建立健全产业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机制,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既有产业基础,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规划覆盖全部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每个建档立卡贫困乡有支柱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到2020年,实现每个贫困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确保扶贫产业在贫困村落地生根,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保障。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张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