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 10:30:01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从穷山秃岭到“青藏高原最美绿色梯田”,从沟道泥水泛滥到“湟水流域最美小流域示范”,从原始耕作到机械化播种,从单一农业生产到旅游产业、劳务经济、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集结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极……卡阳村完美逆袭,从省定贫困村转变为全省致富示范村。
追溯这个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西北部的小山村巨变起源,2019年5月16日中国水利网刊发的一篇关于卡阳村的新闻报道一语中的:“如同一块跳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脱贫提供了立足点,更生发出向上起跳的强韧弹性。产业带动、低保兜底、医疗救助、外出务工……卡阳的好事儿不断‘弹出’。
而卡阳村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与新闻视界的解析相同,不同的是民生版解读更加形象:“坡改梯就像发面酵头,给卡阳村发酵了一盆子发展的‘发面’。”
有目共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犹如杠杆,撬动了卡阳村发展。卡阳村是一个生活着256户汉、藏、蒙古等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村民964人,劳动力605人。这个曾经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山高坡陡,植被稀少,交通不便,人文环境差。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贫困户44户,贫困人口131人。村民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坡耕地耕作原始收成低,且无其他收入来源,村民捉襟见肘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基本的需求,处境艰难、生活穷困,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贫困村。
治理前的卡阳村,除原始保存的森林外,满目的荒山秃岭,地是坡耕地,山是荒草坡,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且干旱少雨,土壤墒情差,造林成活率低。
2014年,总投资1375万元,由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实施的“卡阳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完成治理面积1.83平方公里,新修田间道路(砂石路面) 4.6公里。2017年,水利部门投资1400万元,以卡阳为中心,在周边13个行政村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进一步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在项目实施中,水保部门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以坡耕地改造为主要抓手、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卡阳村彻底改变面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卡阳村强村富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卡阳村破茧化蝶、村强民富的“先手棋”、“牛鼻子”和“助推器”。
成片的经济林绽放花色绿叶,整齐划一的梯田环山盘绕,四通八达的田间道路蜿蜒而上,创造出卡阳村良好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环境,千亩优质油菜基地、优质中藏药基地和生态花卉基地,突出生态观赏性树种、梯田特色农作物种植、珍稀花卉建设等措施,形成了“青山如黛、花海飘香”的高原特色乡村旅游景观,让卡阳景区建设、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有了优势资源,有了基本的载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耕作艰难的坡地改成层层绿色梯田,根本上转变了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彻底解放了劳动力,让卡阳村人有时间、有精力投入并创新其他生产经营,打造乡村多元产业,促成乡村发展多个增长点形成,全面提高村级生产率,不断扩大“绿水青山”效应。
如今的卡阳人,依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带来的综合成效,成功创建“中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基地”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广泛参与到农家乐经营以及景区开发、运营、管理、服务中。从2016年起,卡阳村44户贫困户131人全面脱贫,村民年人均收入从项目实施前不足30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5000元,高于全国水平。
藏隐于大山深处的卡阳村,如今引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高频播报,卡阳村成为三个“全省唯一”的脱贫致富的标杆村。这三个唯一是:全省唯一一个将乡村田间道路全部硬化,方便农民生产条件的村庄;全省唯一一条直达景区与村庄的乡村扶贫旅游公路;全省唯一一个以“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带动贫困村脱贫的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