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 10:26:35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归欣 通讯员 师红军
鲁山县南部山区,熊背乡大年沟村刚成熟的血桃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
为啥叫血桃?熊背乡党委书记冉栓伟介绍,这桃果肉殷红如血,据说最早是山上的野生品种,清末时被村民移栽到田里。
一行人在一处桃林边站定,穿着长胶鞋的村民闫鲁峰走了出来,他笑呵呵地和记者打招呼:“一上午卖了10箱桃、1000多元,一亩地挣上万元不成问题。”靠着经营20亩血桃,当了十几年贫困户的老闫,2017年顺利摘帽,2018年翻修了老房子,今年又添了一辆7万多元的小货车。
驻村第一书记何绍三介绍:“目前全村90%的群众都种了桃树,绝大多数贫困户通过血桃产业甩掉了贫困帽。去年,仅血桃一项全村人均就增收2000元左右,这是咱村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幸福树’。”
但在前些年,桃树不但没给村民带来福祉,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当时路不好,只能在附近走村串巷叫卖;管理跟不上,品相一般,产量也不高。”闫鲁峰回忆,“一斤桃只能卖四五毛,卖吧挣不了几个钱,不卖又只能烂在地里。”
脱贫攻坚战打响,血桃终于迎来了“春天”。2016年,血桃被乡政府确定为扶贫主导产业之一大力推动。政策上,按照400元每亩的标准进行扶持;技术上,请来市农科院的专家悉心指导;宣传上,通过各级媒体持续推介;组织上,成立村级合作社统一管理、销售。两年间,大年沟的血桃从不到500亩扩张到3800亩,还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了市场热捧的“网红”产品。
“以前是挑着出去卖,现在是足不出户卖;以前是5毛一斤卖不掉,现在是5元一斤不够卖。”29岁的返乡大学生闫盟盟告诉记者。3年前,他放弃大连的工作回村种桃,如今已拥有70多亩桃园。去年,闫盟盟尝试触网,效果不错。“这才刚卖了5天,就接了1000多单。”他说,“不少乡亲找我帮忙上网卖,接下来半个月有的忙了。”
“今年全村产量估计能达到60万斤,”站在村委会门前俯瞰漫山遍野的桃林,村党支部书记闫文杰喜不自胜,“等所有桃树都到盛果期,群众收入还能涨一大截。”
产量猛增,滞销咋办?“不怕!”闫文杰指着不远处一座正施工的建筑回答,“那是咱投资120万元建的冷库,能容纳300吨鲜桃。”除了冷库,去年大年沟村还利用300多万元扶贫资金,整修了河堤,铺了2600米长的观光路、3800米长的生产路。现在到大年沟,游客可以直接把车开进桃园,摘桃买桃更方便了。“接下来我们打算把村子好好规划规划,发展生态旅游。”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