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致富经

云南维西县同乐村:古老傈僳族村寨的脱贫致富路

2019-06-10 09:35:03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同乐傈僳族村寨,依山而建,木愣房相互交错结合,错落有致的嵌在山坡上。人民网 宋晨摄

  五月的雪域高原,群山捧绿叠翠,沿着崎岖的盘山小道,记者来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

  依山而建的木楞房错落有致地密布在半山腰上,村口整齐停放着一辆辆货车、小汽车和摩托车,通往各家的小路干净整洁。

  作为云南省乃至中国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之一,现在的同乐村不但依然保留着那份与世隔绝的传统文化之美,更不断尝试着与现代文明深度结合,摸索出了一条产业相容、文化互融的脱贫致富路。

  “敲门书记”带头做产业

  

  村民在交谈,村内道路干净整洁。人民网 宋晨摄

  2014年和政国到同乐村任党总支书记时,这里还是个与贫困为伴的傈僳族村寨。

  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维西县,是曾经古代滇西北“茶马互市”的汇集点,也是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同乐村因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相对较弱,交通不便,出行困难,属于贫困程度较深地区。

  长期以来,同乐村村民在高寒山区上仅靠种植玉米、小麦、荞麦维持生活,和政国认为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脱贫。

  在请专家来同乐村实地考察后,和政国决定在村里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

  万事开头难,这个推广中药材种植的决定并不顺利,很多村民起初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见此情况,和政国就自掏腰包购买了药材种子发给困难群众种植。他那辆皮卡车也成了村里拉药苗、药材的“公车”。

  村民劳作不积极,每天一大早,和政国会拿着一根木杆挨家挨户的敲门,喊着“起床了!起床了!上药材地干活去了。”

  “早上睡得正香,就被书记敲醒,当时我也很讨厌他,有的村民还用傈僳语骂他。”一位村民回想起当时自己的做法还有些内疚。“一敲就是好几个月,不起床的就一直敲。后来大家渐渐就都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

  然而记者并未看见村民们口中的和政国。“和书记在工作岗位上病倒了,还在住院。”记者从村民口中了解到。

  如今,同乐村现在育有重楼100亩,木香70亩,桔梗70亩。同乐村中药材已累计销售额达130万元,合作社的固定资产已达20万元,人均收入实现倍增。

  感恩连助力精准扶贫

  “我可以为低年级的小朋友辅导作业。我也要加入感恩连!”

  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同乐村大学生村官何冬梅低头一看,是一位十几岁的孩子。何冬梅还是同乐村感恩连基础教育排的排长,她告诉记者,这是同乐村感恩连在开展基础教育的活动时的一个感人的小插曲。

  据了解,2013年,该村没有一个大学生,高中(中专)生也仅有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85%,辍学学生20多人。

  为了解决当地孩子功课辅导求路无门的现状。同乐村感恩连教育服务排利用村中为数不多的优秀高中生和大学生免费指导孩子完成假期作业,帮他们答疑解惑。

  “现在这个十几岁的孩子也是我们其中的一员了。”何冬梅说,“希望在今后的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影响更多的人来加入我们的队伍。”

  

  同乐村感恩连连长和生向记者介绍感恩连情况。人民网 宋晨摄

  同乐村“感恩连”是一支由群众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我们村本来就有志愿服务队,以前就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有的会种药材,有的会理发,有些成员家庭内务整理得好,我想把他们组织起来,为村里做些事情”。感恩连连长和生介绍着说。

  自成立以来,“感恩连”以春节、农忙等节日和季节为契机,多次到户开展环境卫生提升指导和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工作,极大程度为同乐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便捷和福利。

  “非遗”发力带动增收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蹈”,这是傈僳族百姓世代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过去,村寨的百姓但凡有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重要节日,都会以此庆祝。

  如今,古老传统的“阿尺木刮”舞因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且保留着民间真实性、自然性、生活性和观赏性,2006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至今日,同乐村300余户人家,基本老老小小都会跳“阿尺木刮”。这一古老的舞蹈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村里成立了“阿尺木刮”专业舞蹈队,开发以傈僳族服饰、草编、弩弓、木碗、竹编为主的傈僳族手工艺品。目前,“阿尺木刮”歌舞展演队有专业表演队员40人、业余队员40人。成立仅一年多,展演队就接待国内外游客3万多人次,经济收益达40万元,2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受益。

  如今的同乐村,村容村貌变了样,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张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