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8 12:58:30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常言道:小打小闹,生财有道。河南省台前县返乡农民工巧向“小”处觅商机,昔日派不上用场的小羽毛、废木条、小布条,经过他们一番加工,摇身变成坐垫、相框、面具,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带动近2万人就业,在当地被称为致富“三宝”。
小布条成坐垫
走进台前县城关镇尚庄村汽车坐垫原料加工厂,迎面看到10多台小型加工机排成两排,几个工人往来穿梭,伴随着哒哒哒的机器声,一卷卷编织用的布条、粗绳被取下,摆放墙角处,很快形成一座小山。
这家原料加工厂是村里大学生赵现彬创办的。2015年,他在多方考察市场的基础上,创办这家汽车坐垫原料加工厂。他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在周边村设立几个编织点,把加工好的原料送到加工点,再由加工点发放给农户,并把编织好的汽车坐垫收上来。现在,在赵现彬的带动下,台前县新发展汽车坐垫原料加工厂近10家,带动5000多名农民走上致富路。
小木条变相框
马楼乡龙湾村村民聂少武,靠加工相框发了家。走进他的农家院,几十名村民正在忙碌地锯木条、包皮子、钉钉子……转眼间,一堆堆小木条变成一个个精致的相框。
“别看这不起眼的小木条,做成相框就能卖上好价钱!”聂少武如是说。他以前在浙江义乌打工时,发现那里小商品批发市场生意红火,通过多方考察,他返乡创办了相框厂,凭借当地林木资源充足的优势,把废木条加工成小相框,安置60多名村民就业。
小羽毛制面具
笔者在孙口乡东官路村采访时看到另一番景象:有些农家院里晾晒着用羽毛制成的各式面具,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天使,有的像太阳……村民高春景家是台前县华泰羽毛制品厂的一个固定加工点,在这里粘面具的就有30多人。
据介绍,像这样的加工点,华泰羽毛制品厂拥有20多个。在华泰羽毛制品厂,厂长艾延芹向笔者讲起了他的 “面具经”。10多年前,艾延芹在南方打工时从外商那里学到了羽毛制品加工手艺,并签订了供货合同,回乡创办了这家羽毛制品厂。
近年来,台前县羽毛制品加工业异军突起,大大小小的企业、家庭作坊遍布城乡。除了制作羽毛面具外,当地的加工户还制作羽毛花卉、围脖、头饰、胸花等产品,全部出口美国、英国等国家,满足西方圣诞节、化装舞会等的消费需求。
(段宝生 王为峰)
摘自《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