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农业科技

中国农科院启动19项协同创新任务 提高农业科技供给质量

2017-07-20 13:39:3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常 理

  “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率为56%,预计‘十三五’末将达到60%,2030年将达到70%,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表示,2017年,中国农科院部署和启动了19项协同创新任务,将通过实施跨区域、跨部门、跨研究所、跨学科领域的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整合农业创新力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供给质量,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撑。

  唐华俊说,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战略,农科院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改善品质和提高抗逆性为重点,培育了系列突破性品种,继承了配套耕作栽培技术,为实现“口粮绝对安全”提供了品种支撑和技术保障。

  “近年来,农科院依托创新工程,开展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说,2013年起,农科院组织开展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马铃薯7种作物,奶牛、羊两种动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计划。集成先进生产技术136项,构建适合不同区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生产模式25套,形成“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经过3年协作攻关,几种作物增产均超过10%,最高达44.7%,每亩最高增效500元;平均减施农药和化肥10%以上,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油菜、棉花等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增产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水稻、小麦、玉米是我国的3大主粮,稳定住了这3大主粮基本就稳住了我国粮食的根本。”吴孔明说。

  从水稻来看,水稻基因组学科研究突飞猛进,在复杂数量性状、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粳籼杂种优势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我国深入开展水稻分子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创立并完善了我国独有的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目前,两系法杂交水稻已有20个品种被确认为超级稻,累计种植超过5亿亩;先后育成“两优”系列、“国稻”系列、“中浙优”系列、“中嘉早”系列等优质超级稻品种,实现水稻品种选育“量质双升”的突破。

  从小麦来看,完成小麦A、D基因组草图绘制,有力促进了基因组科学研究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开展;国际首创了矮败小麦轮回选择技术体系,大幅提高了杂交育种效率;育成的“济麦22”“矮抗58”品种抗逆性强,田间管理简便,适于机械化生产,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3亿亩。“中麦175”实现了高产潜力、多重抗性与优良面条品质的良好结合,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主推的品种。

  从玉米来看,选育出“郑单958”“浚单20”“中单909”等一批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实现了主导品种新一轮更新换代。“浚单20”的育成显著提高了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的抗逆性,引领了我国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方向。“中单909”屡创高产纪录,首次使我国玉米跨上单季亩产1500千克的新台阶,成为黄淮海地区的主栽品种;集成了“玉米冠层耕层优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海河平原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等先进实用的耕作栽培技术,有力促进了我国粮食增产。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安思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