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农业科技

农用无人机飞翔在百万亩麦田上空 诗和远方就在眼前

2017-02-24 13:36:5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原标题:无人机植保战上演数百架无人机飞跃逾百万亩麦田上空  

15.jpg

  你能想象吗?数百架无人机同时在农田上空盘旋,动作整齐划一,前进、后退、扫边,喷洒均匀……这一切都像极了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可这就是即将发生在中国河南农田上的一幕。极飞把每一位操作无人机的人叫做“飞手”。实际上,要学会使用一台这么先进的无人机,“飞手”根本不需要什么高学历,只要会用智能手机就行。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龚槚钦:有句话说要把产品做到90-100分,要靠工匠和艺术。最后的这10分,说的就是工匠精神。  

15.jpg

  东莞极飞制造中心。曾经为了一个小小的喷头,他们研制了两年时间。受访者供图  

16.jpg

  天河大观湿地公园,极飞技术人员在测试新型号农用无人机。  

17.jpg

  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

  南粤匠心35

  你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龚槚钦:有句话说:把产品做到0-50分,靠经验就可以;做到50-90分,靠科学就可以;但要把产品做到90-100分,就要靠工匠和艺术。最后的这10分,说的就是工匠精神。

  如何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龚槚钦:现在工匠精神缺失,是因为这个世界赚钱太容易了,所有人都有赚快钱的渠道。找到一个行业,能够安放你的野心。然后,在这个行业里,你能不断地得到回报,就能召唤出工匠精神。

  你能想象吗?数百架无人机同时在农田上空盘旋,动作整齐划一,前进、后退、扫边,喷洒均匀……这一切都像极了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可这就是即将发生在中国河南农田上的一幕。

  3月20日,一场覆盖华北、华中整个区域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即将拉开帷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来“杀虫灭害”的主角全部换成了高大上的无人机。这场覆盖面超过100万亩麦田,持续时间将超过一个月的“无人机植保作战”,被称之为“全球首次大规模无人机植保作业”。干这件大事的公司是来自广州天河的一家企业———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小麦的统防统治

  首次由民营科技公司牵头

  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据了解,小麦的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30%,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0%-27%,种植区域主要为华北、华中一带。

  每年3月,华北、华中一带的小麦进入小麦穗期,最容易发生病虫害。为了给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近年来当地政府都会牵头开展统防统治,对春季农业生产中普遍发生的虫害或病害进行统一防治。

  “往年,统防统治工作通常由政府召集展开。今年,极飞将作为牵头单位,与当地政府一起,召集各地新型植保服务公司,在华北、华中一带展开小麦统防统治作业。”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龚槚钦说。

  为什么河南会选择一家来自南方的无人机公司?原来,“极飞在2016年3月就进驻了河南,在当地完成了7万余亩统防统治作业。”龚槚钦说,极飞P20凭借着自身的高效能力,获得了当地政府和农户的一致认可。

  “河南省漯河市的临颍县,将成为极飞开展统防统治的第一站。”据了解,光临颍县这次的作业面积就有10万亩。为了保障整场植保作业的顺利进行,除了投入河南极飞自身的运营服务队,极飞还“招”来陕西、安徽、辽宁、新疆等地购买了极飞P20无人机的植保服务公司。首战之后,极飞将率队在河南、陕西、安徽、山东、河北等省同时开展更大规模作业。

  “整个统防统治将持续到5月上旬,作业面积将会不断扩大,预计总面积将达100万亩。”龚槚钦说,自2016年10月开放P20的销售租赁业务以来,极飞已租售超过2500架P20植保无人机。在这场“战役”中,除了自营的植保作业团队以外,极飞还将召集来自6个省份超过200架合作伙伴的P20参与此役。

  坐头把交椅的首道难题

  精确到厘米的精准飞行

  今天的极飞,看起来已经是稳坐国内农业植保领域的头把交椅,可实际上,这间年轻的科创公司也走过不少弯路。

  “因为无人机的定位不精确,极飞在实地喷洒时没少吃苦头。‘足球场’、‘波浪田’,我们都打出来过。”龚槚钦并不讳言曾经的失败:“赔钱、道歉,还得重新给人家打一遍,这些事情我们都干过。”

  所谓“足球潮就是给小麦打叶面肥时,因为无人机定位不准,前后两次航线重合,造成喷洒区域交错,打了两道肥的区域颜色就会特别深,整块区域看起来颜色深深浅浅好像足球场一样。

  而“波浪田”就是给农作物打生长素时,有些区域打到了,有些没有,农作物长得高高低低,好像波浪一样。“那个时候没少接到农户投诉。”

  精准定位只是极飞遇到的第一道难题。龚槚钦说,一般的无人机定位都是采用GPS系统,优点是便宜,缺点是卫星定位容易产生偏差。“如果你是航拍无人机,偏差个几米可能没有问题,可作为植保无人机,偏差几厘米就可能喷洒到别人的地里去了。”

  想要在植保市场站稳脚跟,精准定位是第一步。为此,极飞科技2016年推出P20植保无人机,采用了精准的GNSSRTK定位。“这就好比在田间建立了基站,可以让无人机的飞行精度达到厘米,实现智能规划航线、自动飞行、航线避障等功能。”龚槚钦表示,建“基站”的成本远超无人机本身,但网络覆盖才是提供精准服务的最重要一步。

  曾经的失败

  小小喷头研发了两年竟被酸软化

  极飞碰到的第二道难题,在那个小小的喷头上。

  “我们的无人机主要是用于喷洒各类农作物药物,喷洒的液体不能四处飘散,否则不仅达不到喷洒的效果,而且还容易造成药害。”

  最开始,极飞使用的是最简单的高压喷头。“它的优点是便宜,制造工艺简单。”但很快,实验人员发现了它的缺点,“如果农药药液稀释得不均匀,颗粒很容易把喷头堵住,从而炸裂。”

  极飞开始研制离心喷头。“离心喷头不会堵塞,因为有很多个孔;但缺点是因为喷头旋转,无法对药剂形成压力,容易到处飘散,不好控制药量。”经过两年时间的不断重复试验,极飞终于自主研发出P20V2的离心喷头,它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方式,可将农药雾化为100微米以下的小颗粒。农药雾粒在螺旋桨旋转产生的下压气流作用下,能均匀地附着到作物叶面的正反面和茎部,让农药的利用率达到85%。

  “我们是2015年年中研制出的成果,当时觉得效果很好,2015年9月份,就把喷头投入到了新疆棉花催熟的业务当中来。”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么精心设计的产品,在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中就让极飞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败仗。

  “催熟剂又叫乙烯利,是个酸性药剂,而我们的喷头一直是采用水溶剂做实验的。所以到现场一用,我们的无人机喷头喷50亩田直接就被酸软化了。”

  这下,不是赔礼道歉就能解决的事情。订单已接,极飞只能开动工厂里的全部机器,紧急补充喷头的货源。“后来连所有的3D打印机都开工打印喷头,还赔了农户不少钱,无论是客户还是设备都受到了损失。”也正是从这种血淋淋的实践课上,极飞明白了,所有设计都必须以农业的实际应用为基础。

  “从这件事之后,我们开始了对材料科学的研究,这也使得极飞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无人机公司,或者航模公司,而是真正进入了工业化的一间公司。”

  正是经过一次次这样的失败,2016年10月极飞推出的P202017款植保无人机,每小时作业量可达80亩,每亩最大喷洒药量达到800毫升,适合多种药剂混合喷洒。操作3架无人机,只需要一个人。而一架无人机一天的作业效率是人工的40-50倍。

  骄傲的自主飞行

  会用智能手机就能当“飞手”

  极飞把每一位操作无人机的人叫做“飞手”。实际上,要学会使用一台这么先进的无人机,“飞手”根本不需要什么高学历,只要会用智能手机就行。

  “从全世界来说,极飞的自主飞行都是首屈一指的。”龚槚钦认为,极飞的全程自主飞行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极飞在每一架P20上都安装了“飞行数据纪录传输模块”(XFDT),然后通过互联网通信网络与管理系统对接,可以实时监控每架农业无人机的运行状态,实现统一登记和管理。农业部门及相关监管部门也能通过这个系统,获取无人机在植保作业中的地块信息、喷洒数据、飞行数据和航线信息等,实现监管。

  接到喷洒任务的区域,会有极飞的专业测绘人员,事先绘制好当地的农业详细地图。“根据事先测绘的航线与设置的飞行参数,操作者只需要到达现场,使用智能手机,登录云平台,就可以实现一键起飞。”

  南都记者在测试现场看到,在极飞专门的操作手机上,无人机的飞行线路已经事先设置完毕,“飞手”到现场后只需要按照客户需求、现场情况,选择实时路线、喷洒模式等内容,对无人机完成自检后,然后滑动屏幕选择起飞作业,无人机就自动起飞了,完成喷洒任务后,无人机又会自动回到原地,非常方便。

  “极飞的无人机按照预定的航线自动飞行以及自动降落,根本不需要摇杆操作。”极飞认为,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人的参与度越低,安全度越高,“很多事故就是摇杆摇出来的。”

  无人机和智能手机终端还跟云平台实时连通,“所以,极飞的无人机起飞时,不需要再向空管部门备案,因为每一次起飞都在云平台的监控中,都是被监管的。”

  在深耕农业无人机应用领域的同时,极飞还率先建立和培训起专业的服务团队,为农户直接提供植保服务。“无人机的技术更新非常迅速,你指望农民去学懂用无人机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培养专业的极飞服务团队,减少了新技术应用等待的时间。”

  目前,极飞农业植保无人机服务团队已超过800人。截至2017年2月,短短两年时间内,极飞服务队就已经累计完成300万亩作业。当然,相较于中国20亿亩的总耕地面积,300万亩不过沧海一粟,但是按照每亩减少0.1kg农药计算,极飞已经帮助农户减少了300吨农药使用,节约了300万吨水。从一定程度上说,极飞在无人机领域绝对是走出了一条错位发展的新路径。

  南都对话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龚槚钦

  农田里就有我们的诗和远方

  做极客的为何转做农业?

  南都记者:极飞原来是做极客,为什么会突然转头做了农业?

  龚槚钦:这可能跟我和彭斌(极飞CEO)都是农村出生有关,我们对于农业都是有情结的。

  2013年10月份,我们应邀去新疆玩。半路上邂逅了一位农民,他正在为他的棉花地打农药,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300亩那么大的农田。

  我们车还没开到田地,老远就闻到一股乙烯利(催熟剂)的味道,可他连口罩都没戴。我们当时只有一台用于航拍的无人机,我和彭斌就用一些简陋的装置,现场DIY了一台用于洒水的无人机。就拿汽车雨刮的喷头做了喷洒装置,给农田洒水。结果,农民冲到地里,用手摸着棉花的秆子,兴奋无比地说:“秆子都湿了。”那刻他的表情,我至今难忘。

  那次以后,我们决定把极飞很多其他的业务都砍掉,专注到农业里面来。

  南都记者:极客感觉是当下年轻人很时尚的东西,转到做农业,会不会不受年轻人的关注?

  龚槚钦:其实农业也可以是很酷的。我曾经在澳大利亚留学,在澳大利亚,农场主都是土豪的职业。所以,只要市场够大,职业本身的可塑性其实是很强的。中国现在有20亿亩的耕地,3亿农民,在播种、收割等环节都已经看到了大型机械的进入,只有在农保这个环节,大部分还是在靠手动。这个市场是巨大的。

  现在,由于极飞的介入,很多“90后”也开始愿意回归到农村,回归到农田中去。你能想象上千个“90后”在农田里工作的场景吗?我们就是希望,随着极飞把科技带到更多的农村,也能让年轻人在自己的老家找到创业和发展空间,

  农田里就有我们的诗和远方。要让他们觉得,在农田里工作,是要比坐在办公室里写代码还要酷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极飞想做的。

  有过挫败感但从未怀疑过决定

  南都记者:你们抱着情结来做农保机,但最开始的时候,产品和市场也发生过摩擦,有不适应的情况,有赔钱又赔口碑的时候,会不会质疑自己的决定?

  龚槚钦:有过挫败感,但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决定。因为我们知道,任何技术在发展的初期都可能面对一样的发展困境。比如说汽车企业福特,它们最初在底特律出现时,也面对我们现在类似的困境。当时没有给汽车的道路,都是给马走的路;也没有交通法规……可后来怎么样?汽车很快就取代了马车,整个产业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我们也是一样。

  我们在这个行业开始得太早,肯定要被怀疑。所以,我们现在做的是一方面积极研发,尽量提高自己的产品实力;另一方面也正在跟政府一起推动法律法规的制定,让整个行业更加规范。除此之外,我们也正在跟保险公司洽谈,出台专门针对农保无人机的金融保险方案。还有很多领域值得去开拓。

  南都记者:极飞目前的盈利情况如何?

  龚槚钦:目前我们的收费标准是10元/亩,果树收费略贵一些,在个别地区根据地形收费标准还会有些变化。很多人关心这个价位能保证收支平衡吗?

  实际上,目前极飞制造主要以无人机出售为主,每卖出一台无人机都是赚钱的;而极飞农业的服务和销售也已经进入了盈利阶段。但是,母公司极飞科技毕竟是一个以科技为主攻方向的公司,而科技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所以目前还是主要靠投融资的阶段。

  最近,极飞科技刚刚宣布成立日本子公司,将在日本铺设极飞P20植保无人机销售及植保服务网络,迈出国际化第一步。我们希望在国内市场的经验积累之上,将该项改变农业的技术输出到更多国家和地区,而日本分公司将为日后更大范围的全球化普及积累经验。

  农保无人机并非越大越好

  南都记者:这两年无人机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农保市场虽然现在还算蓝海,但广州也有做无人机农保市场的公司,产品也跟你们的接近,怎么保证自己产品的优势?

  龚槚钦:在这个领域,我们其实没有担心过竞争,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

  科技行业很多时候有一种“恶习”,就是喜欢做参数的对比。而在农保机市场,其实并不是你的技术指标越大就越好,而是要看你适不适应农业和农田。

  一开始,大家总喜欢对比,你的飞机能飞多久,载重量有多大?大家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在中国,中大型地块(50亩以上的)只占到整个耕地面积的不到20%。极飞目前的机型已经能胜任一次飞行30亩的需求。如果盲目研发大型无人机,根本没有大型的地去给你作业。在运输过程中,也会给农民带来很大的压力和负担。我们希望极飞的飞机是可以装载在现有的交通工具上,甚至是人能背到农田里去的。

  南都记者:硬数据越强难道还不是好事?

  龚槚钦:技术一定要跟实际相匹配。比如庄稼处在出苗阶段,过大的无人机一飞,就会产生巨大的风,直接把苗就吹歪掉了。我们测试过,载重量超过20公斤的无人机,在实地是根本无法作业的。有些企业一味追寻更大、载重更重,却忘了考虑最根本的因素———市场的需求。

  总策划:任天阳 梅志清

  统筹:王海军 刘丽君王卫国 徐艳陈实

  执行统筹: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尹来

  摄影:南都记者 谭庆驹

  (署名除外)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