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9 11:33:16 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
2017年高考录取工作正在进行,考生迎来人生重要节点。
今年是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40年来,高考成为一代代人最重要的人生刻印,在农村,高考曾是年青人跳出“农门”的跳板,让无数农村青年获得体面的生活。40年来,公平是高考始终不渝的追求,从一张考卷打破阶级出身等限制,到实施“异地高考”,再到面向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一系列改革举措凸显促进公平的价值取向。
即日起,南方农村报尝试通过一个村、一个家庭、一所学校的故事,以微知著,呈现高考与普通农村家庭的深刻关系。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段凤桂
“2017年,15人参加高考,13人超二本线,其中8人考上一本。2016年,不到20人参加高考,13人超过一本线,一人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两人考上中山大学。”这是湛江吴川市郑山村近两年的高考成绩单。
郑山村是鉴江边上的一个普通村落,崇文重教的传统与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信念是其底色,因子弟爱读书、善读书为外界所称道。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高考大门重新开启以来,这个3000余人的自然村相继培育了400多名大学生,不乏清华、北大、复旦、浙大、中大等国内知名院校,其中还有50余人留学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
卖牛借债供书教学
家庭是村庄的缩影。虽然各家教育方式不同,但千方百计为小孩读书创造条件,是村民的共识。
“把小孩留在身边,要么是父亲没用,要么是孩子没用。”今年40岁出头的李观明至今记得父亲早年间经常用这类朴实但有力的话语激励他努力读书。199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彼时,一年1000多元的住宿费及学杂费还是让这个以务农为生的家庭感到了压力。父亲果断卖掉了家中的耕牛。“在我们家族,最看重的不是你赚了多少钱。当然,赚了钱是好事,但更看重的还是书读得怎么样。这种思想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李观明的大家庭目前已培育了5名大学生,考上了中山医科大学等重点院校,一人最近刚从法国顶尖的商学院取得硕士学位。
“做梦都想孩子读大学,现在家里有三个大学生,什么都不怕了。”李华保家有5个小孩,早年间,为了供孩子们上学,夫妇俩种田、养鸡、养牛,做蔬菜生意。李华保对子女教育非常严苛。“他只看重结果,不管过程。”在长女李燕玲印象中,小时候父亲成天在外干活,不怎么管他们的学习,但如果没考到前五名,父亲就会唠叨:“想读书就好好读,不然就回来干农活。”不过,当他们考到前几名时,父亲又会说:“小学考第一名没什么了不起,你得去大的学校考到第一名,那才算好。”正是在父亲的激励下,李燕玲和弟弟分别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1997年至2007年是李康振人生中最艰难的10年,6个小孩的教育开销让这个家庭的生活捉襟见肘。1997年,他找亲友借了8万元,在深圳跑出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月收入5000多元。但因为被催着还债,1998年,李康振卖掉了出租车,返乡开公交,月工资2500元。妻子则在县城租房陪小孩读书,同时帮一家餐馆洗碗,每月挣400元。2000年后,子女相继进入高中和大学,家庭入不敷出成为常态,李康振不得不借债勉强维持。让李康振欣慰的是,6个小孩中最终有3人顺利考上了大学。
林亚生是郑山小学的校长,来此执教刚好20年。他介绍,每年教师节,村里都要组织老师搞活动,给老师发放慰问金;谁家办大事,都会请学校所有教职工吃饭;村里的鱼塘分鱼,都是先老师后村民;学校要做什么工作,村民都是百分百支持配合。“能深刻感受到村民对老师的尊重,这点不是每个村都能做到的,也不是金钱能衡量的。”
村里树立榜样组织孩子参观
在郑山村,最有名的读书人当属李朱。1985年,他以广东省高考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之后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如今是广州一大型出国培训机构的总裁。他老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约1平方米的镜框,里面收集了全国各大媒体关于他的报道资料。“为了树立学习榜样,村里每年都会组织孩子们过来参观学习。”村长李光华说。
李朱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后来者。1996年,李力鸿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现供职于美国微软公司。“村里有人读书那么厉害,我们应该也可以,潜移默化中会有促进作用。”李燕玲说,在郑山村,考上大学不是什么稀奇事,比如,她的邻居高她一届,同样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她家前面的一户出了两个大学生,其中一人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她家斜下方的一户,小孩也是大学毕业。“一个村有人带好头,一个家有人带好头,有了榜样,家长就会引导。人以群分。”
进入新世纪后,郑山村每年考上大学本科的人数显著增长,从之前的每年三五人,到现在每年约15人,一本院校占五成以上,且越来越多孩子出国深造。目前,村里的留学生超过50人,不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世界名校。部分留学生归国后成了企业家或企业高管。
高考改变农村家庭
1998年,李观明大学毕业,进入广东省卫生厅工作。“作为农村小孩,我很感谢中国的教育制度和高考。”现已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的李观明认为,高考首先彰显了公平,只要认真学了、努力了,基本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高考让农村小孩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得到认可,实现社会价值。“在没有找到其他更好、更公平的考核选拔办法之前,高考仍是最好的。不然我们那条村也不会出了那么多教师、医生等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高考让我多了选择,以及改变家庭的机会。”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李燕玲成为东莞一所高中的政治老师,在实现经济独立、生活无忧的同时,资助弟弟继续深造,出钱给父亲建楼房。
“现在他们收入不错,个个都给钱,叫我不要做事。”谈起子女,李康振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行走在郑山村内,四五层高、装修气派的洋房到处可见。村内各年代涌现出的大学生也成为了新乡贤,通过捐资修路、办学、建文化活动场所等多种途径反哺村庄公益事业建设。1997年,吴川市长岐镇计划新建一所初中,郑山村在无偿提供土地30多亩的基础上再出资20万元,争取到将新校设在郑山村。前几年,郑山小学被评定为危房,该村重新规划了几十亩土地,村民短时间内捐资140多万元建新校舍。如今,郑山小学、郑山中学与村庄牌坊并排而立,寄托着村民对未来最殷切的希望。(为行文方便,本文部分校名沿用旧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