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教育培训

五年接力打造“幸福村”

——燕山大学承德围场银里村驻村扶贫记

2020-07-20 09:46:5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周洪松

  酷暑时节,海拔900米的燕山深处,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银窝沟乡银里村。

  几位老人在村头树荫下乘凉闲聊。得知记者采访扶贫工作,68岁的老党员聂俊凤夸赞起了燕大驻村扶贫队:“才五年光景,我们真可以说是活在‘银窝窝里’了。现在村子变漂亮了,乡亲变富裕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2016年,受河北省委指派,燕山大学精准帮扶承德市围场县贫困村——银里村。如今,银里村已经由当年贫穷的小山村变身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围场县乡村旅游示范村、围场县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在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是燕大接续两届扶贫队同志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我们现在的日子比蜜甜”

  围场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县。

  从县城出发,大约50分钟车程就抵达银窝沟乡政府所在地银镇村。由镇边一条小水泥路再南行,穿过京通线铁路高架桥,远远望见群山环绕中,栋栋民居参差掩映在山脚绿树丛中,描绘在墙体上的七彩图画在阳光下十分养眼。

  那就是银里村。

  步入银里,只见村容整洁,道路平整,太阳能路灯立于街道两旁。村民们脸上带着笑容。在村民广场的健身器材边,几个小孩正在追逐嬉戏,快乐的笑声在山间回荡。

  “从开始驻村扶贫到现在,银里村的人均收入已经翻了一番,达到1.1万多元。”站在村子最南头一株百年树龄的大榆树旁,燕山大学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郝连旺介绍。

  曾经有14户人家居住在坡地上的土坯房子里,现在他们已经易地搬迁到集中建成的新民居。

  2016年,第一批驻村干部张向前、姚远、郭庆贺和陈飞进驻银里。那时,银里由散落在山间的6个自然村组成,最南端最偏僻的自然村就是这14户人家的一片土房子。出入不便、提心吊胆住危房,吃水难是住在这里的35名村民的生活常态。

  “必须想办法先解决这个难题。”当年的第一书记张向前和队员与村干部商议后,利用国家相关扶贫政策,作出了将这些村民易地搬迁的决定。

  跑项目、找资金、施工建设……第一批驻村干部扶贫期满返校,郝连旺、李国栋和沈鹏超等第二批队员就接着干。

  终于,在2018年底,14户35人集中搬迁到距离村部不远的一排排新房子里。

  人均25平方米,青砖红瓦,独立卫生间,自来水入户,统一配备暖气、太阳能热水器,较之以前的破土房,用村民们的话就是“鸟枪换炮,不比城里人差”了。

  窗明几净的幸福新民居一号院住的是王绪东一家六口,院子里茄子、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我们现在的日子比蜜甜,真是享福了。”王绪东的老母亲笑得合不拢嘴。

  2018年10月,银里村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10月6日,仅剩的3户未脱贫户也脱贫了。至此,继退出贫困村序列一年后,银里村在燕山大学驻村工作队帮扶下,顺利实现2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目标。

  “让银里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郝连旺这样说。

  5年来,先后两批共7名队员围绕这个目标接续发力,逐渐让以前贫困落后的银里成了如今人们眼中的“幸福银里”“七彩银里”。

  蹚出“三无村”的振兴之路

  “去年省检,评估组给银里村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高校扶贫样板。”银窝沟乡党委书记隋艳军笑着说。在他看来,银里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当地老百姓获得感爆棚,更重要的是燕大驻村扶贫组悉心蹚出了一条可学可借鉴的乡村振兴之路。

  银里村三面环山,山多地少,水源匮乏,交通不便。过去村里没有二、三产业,没有致富带头人,也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像这样典型的“三无村”,怎样才能引领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驻村伊始,问题摆在面前。

  经过数次深入调研、论证,燕山大学扶贫干部提出了“扶志、提智、改制”六字诀,决定以三产融合发展为中心,制定“以旅游为龙头,种养为基础,加工为引领”的精准脱贫路径。

  村四组的刘玉会今年42岁,从小体弱多病,32岁时才娶上媳妇。夫妻二人老实本分,育有一儿一女,因缺少劳动技能,生活很贫穷,属重点扶贫对象。当年,如刘玉会一样,村里还有20多户急需提高致富能力的村民。

  首先让村民转变观念。

  驻村工作组专门建立了旨在提升村民致富能力、拓展发展方法的“银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室”,按季度开展技能培训;专门成立向党员干部推荐好书、共同学习提高的“银里读书会”,每月开讲。同时,委托燕大学生创业团队设计的互动式、工作型银里网站正式上线运行;银燕广播站定期开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信息和村情信息;创建“叶子上的银里”微信公众号,有1万多人关注,“银里村民交流群”微信群传递着村里正能量;还带领银里村民先后赴石家庄、衡水、秦皇岛、天津等地考察学习。

  这些活动让银里村民开拓了眼界,学到先进农村发展经验,脱贫致富的信心被调动起来。

  产业扶贫是关键。

  在工作队量体裁衣式的帮扶下,刘玉会和其他10余户贫困村民开始发展养牛产业。

  工作队帮刘玉会建了80平方米养牛场,经过夜校培训,他掌握了肉牛繁育技术。至今,他家一头基础母牛已经扩繁4头。2018年底,刘玉会顺利脱贫。“上个月,岳父帮忙给卖了一头小牛,9500元!”刘玉会眼里满是幸福。

  “流转60亩易地搬迁贫困户土地种植苍术;建设完成224千瓦村级光伏电站,为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村集体年收益8万元;接待夏令营、学生实践等8批团体游客;签订4台蘑菇烘干机销售订单;建立银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室,组织开展万家客栈乡村旅游扶贫、苍术种植和肉羊养殖培训活动;建设老年人互助幸福院,为全村120名老人提供一个相聚交流、互助互娱场所;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文化广场、公共厕所、绿化、亮化等附属设施,打造新民居示范区;完成800米护村护田坝建设项目,有效治理了雨季山洪泛滥,整体改善村庄卫生环境;对村七、八组120余亩农田进行坡改梯土地治理;在艺术酒店外建设2处小花园,结合戏台、旅游厕所、候车厅等设施,在村中央建设了1000平方米中心文化广场;在大北沟平整建设800平方米垃圾转运收置场,按照‘六户一桶’标准布设垃圾桶;在村二组、四组新打农业灌溉机井2眼,并完成配套……”

  这是工作队近两年的部分工作汇总。

  如今,银里村已建成艺术酒店、食品烘干机机械厂、露营基地、中药材种植观光园和注册了银里商标的电商平台,基本形成“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村党支部连续两年获评围场县五星级基层党组织。

  作为围场县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银里村的发展模式得到前来考察的全省各地乃至周边省市扶贫干部、村干部的啧啧称赞。

  “我们要把银里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山水风景优美、生活条件富裕、精神风貌高尚的美丽乡村!”面孔晒得黝黑的郝连旺说。

  给小山村带来文曲星福气

  “燕山大学帮扶,给咱银里送来了文曲星福气。”虽受疫情影响,在驻村扶贫工作队指导下,周国庆依然在大学毕业前成功签约中国航天三院,家人喜上眉梢。

  不过,最高兴的当属村支书孙国志。国家考研成绩公布,他的儿子孙立达考了423分,初试成绩专业第一名,成为银里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研究生。

  2016年3月,燕山大学扶贫工作队入驻银里村,在第一次村民见面会上,就闹出了笑话。

  由于驻村工作队员要么硕士学历,要么博士学历,让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一头雾水:“博士、硕士是个啥?大学来的,连个大学学历都没有?”村会计老宋得意地补充:“应该不如大学生。我孙子是咱村唯一的大学生,考个大学可不容易,那是几辈子才积来的福报。”

  在那时,这个660人的封闭偏远小山村,建国后只出过1个本科生、1个大专生、2个中专生,绝大多数中年人仅有初中学历,50岁以上村民多数是小学水平或文盲。

  这坚定了燕山大学扶贫工作队贯穿性实施教育扶贫的决心。

  2016年参加高考的孙立达、周国庆等4人是燕山大学驻村工作队的第一批教育帮扶对象。在工作队指导下,他们都被第一志愿如愿录取。当时,孙国志动了小心思:“我儿有福气,分数虽然超往年分数线20分,那我也拍板让他跟着你们,错不了。”于是,孙立达高分录取到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在4人就读期间,驻村工作队通过家访、寒暑假座谈、走访学校等方式,长期跟踪扶助他们成长。孙立达“近水楼台先得月”,受益最多、进步最大,先后成为院学生会主席、中共党员、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支部书记。

  4人即将毕业时,工作队又根据4人志向,分别给予考研、就业指导,孙立达考上研究生,其他三人也顺利找到满意工作。

  有福气的可不止他们4人。经过燕山大学近5年的接力帮扶,银里村已有13人考入大学深造,现有19人就读高中,实现了高考升学率100%、初中升入高中(高职)率100%和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对于村内的在学学生,工作队通过全对象帮扶,实现了多元优质教育资源保障。

  “七彩银里”旅游产业着重发展艺术写生实习、青少年假期营、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差异化旅游项目。每到假期,外来大学生、培训教师、城市儿童的互动课堂、爱心捐助、科普教育等活动,使本村159名中小学生都能参与获益。

  通过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幼儿园补贴、“雨露计划”等贫困学生教育专项补贴,使原有10名贫困儿童就学得到保障。驻村工作队还积极联系学校和校外爱心人士捐资捐物助学,贫困儿童每年平均获资助2000元。村里唯一的学龄自闭症儿童,也通过帮扶责任人多方联系,进入承德市特教学校,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

  另外,燕山大学扶贫干部还协调里仁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们与银里村在学初高中生建立“一对一”学习帮扶联系。每到高考季、考研季,扶贫干部又成了义务报考志愿指导员。

  2017年,燕山大学为更好地帮扶围场县脱贫摘帽,将围场县第一中学列为燕山大学生源基地。“这是我们全县上下都非常看重的一件事。”隋艳军说。

  在燕山大学教育扶贫帮助下,4年前金榜题名的4名大学生即将读研就业,这不光会改变他们各自家庭的发展轨迹,也给世代务农的乡亲们树立了榜样。

  在最近一次村民代表会上,当初弄不清学历层次的老宋会计高兴地说:“咱村这回走出了第一个研究生,后边还有那么多高中、初中学生,有燕山大学派来的博士、硕士帮着带,将来咱村得变成状元村啦!”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张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