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5 10:05:4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惠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农村学校变为了“空巢”学校。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为例,有的原先可以容纳二、三百名学生的学校,现在只有几十个甚至十几个学生。学生数量的大量减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优秀的师资产生了往城里调动的想法,农村教育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亟待予以重视解决。
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尽管政府每年都予以政策倾斜,包括各种专项资金的支持,但由于学校点多、面广、量大,学校音体美器材和图书仪器配备不足,有些地方信息网络设备几乎为零,与城里学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学生易产生“嫌弃”心理,从而不愿在农村学校就读,导致农村教育资源大量闲置,城市教育资源负重累累。
二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据统计,一些农村教师周课时量高达40节以上,有时一名教师要承担三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有些教师既要当校长,又要当教师,还要当安全保育员和炊事员,任务非常繁重,很少有人能长时间坚持下去。由于规模所限,评优选模、职称评定缺少机会和条件。以笔者所在乡镇为例,全学区50岁以上37名教师中至今未评中级职称的就有21人,个别教师到了退休时间,还是初级职称,导致部分教师对从教事业丧失信心。
三是教师普遍老龄化。偏远地区教学点教师补充十分困难,强行分配去的教师,吃住存在困难,无法安心工作。因此,坚守教学点的教师大多是家在当地的老龄教师,尤其在一些偏远教学点,教师年龄平均都在50岁以上,学历层次与职称层次偏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堂技能均较滞后,与当今教育教学发展不适应。
四是教师结构性缺员突出。信息技术、音体美等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由于学校规模小,按照现行编制标准配置教师,根本不能保证开齐开足课程,出现了农村学校教师表面超编,而实际上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现象。
从多方面加强政策保障激励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在教育工作一线的农村教师,
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一是在教育发展政策上重视农村学校的运作特征和优势,设定体现村学个性化需求的指标,形成管理、督导、教研三位一体的工作实体。二是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上,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需要,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三是加大农村薄弱学校经费投入,充分利用国家项目资金,优先规划和建设标准化学校,解决偏远学校设施设备问题。四是在农村中小学周围规划建设卫生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同时优先考虑学校“三通”工程,解决办学环境问题。通过以上举措,吸引在城市就读的农村学生回流,解决农村孩子在城市就读花费大、不方便等问题。
其次,创新思路,广泛实现资源共享。一是让乡镇中心小学的资源流动起来,实现中心小学和其他教学点共享可移动的物化教育设备和人力资源等。二是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渠道筹措资金,配齐电视、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三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信息化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三是打破地域和隶属界限,积极探索城市(县城)与乡镇同级同类学校建立跨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强校托管弱校、对口帮扶等办学方式。四是将学区内小规模学校与乡镇中心学校实行质量捆绑,由中心小学校长负责学区工作,完善中心小学辐射管理小规模学校的体制机制;乡镇内紧缺学科教师、公共课教师及音体美教师,抽调全区优秀教师实行连片走教制度,促使学区内教育资源均衡共享。
第三,更新理念,探索小班教学。探索复式教学和小班教学。短期内,抢抓“国培计划”,尽快实现对偏远地区学校教师的全员培训,同时,要加大特岗教师的招考名额,加强与运城学院、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实习、社会服务活动的合作,以缓解眼下师资不足的困难。从长远来看,还要加大师范类院校的招生数量,加大农村学校全科教师的培训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最后,多措并举,提高乡村教师积极性。一是从当地生源中选拔优秀学生外出培养,然后返回当地从教。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本土参加高考的考生报考师范类院校,并在毕业后返乡支援本地农村教育。二是建立完善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及时将优秀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三是认真落实农村教师支持计划。如工作满足一定年限、作出一定成绩的偏远地区农村教师可以调回城市;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加大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在评优选模、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吸引和激励优秀的年轻教师来偏远落后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工作。只有待遇显著提高,才能吸引优秀老师,留住优秀老师,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从而留住农村教育的根。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上郭中心校上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