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教育培训

培养一批乡土人才 让广大农村更有“人气儿”

2019-11-28 10:5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记者 常 理

  

  江西省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里,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右一)带领党员帮助种植户搬运刚收割的蔬菜。近年来,梓山镇潭头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富硒蔬菜产业,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方名荣摄(中经视觉)

  

  近年来,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大力发展有着近千年传统的石雕产业,培育出140多家石雕作坊和上千名石雕工人。精美的石雕产品不仅走出山西,落户国内重点旅游景区,而且走出国门,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地。石雕成为当地“一村一品”精品致富产业。图为日前举办的新绛县第二届北张石雕艺术节吸引了众多客商和游客参观。高新生摄(中经视觉)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不久前,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大讲堂举办,与会者围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经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认为。

  乡村建设人才短缺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2020年要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86万人。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脱贫攻坚的任务是能够如期实现的。但是这不表明我们就没有贫困了,因为即使消除了绝对贫困,还有相对贫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

  “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两大任务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脱贫攻坚重点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而乡村振兴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要求是更全面、更高层次的。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要解决好人才短缺的问题。”魏后凯说。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偏低。2015年,全国乡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7.7年,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高达8.6%。

  各级各类乡村建设人才依旧短缺。我国现有约115万农业科技人才,但是这个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结构不合理,越往基层科技人才越少;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也仅有1000多万。

  “没有人才,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人是最关键、最活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魏后凯认为,要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来、干得好、留得下,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要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

  记者了解到,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在人社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起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实施了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健全完善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些工作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人才引领支撑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培养一批乡土人才

  “要看到在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仍然是大趋势,农村人口往城里流是一个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怎么使农村变得有‘人气儿’,是一个重要课题。”陈晓华说。

  他认为,要做好扶贫工作队伍和人才的衔接工作。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原来派到乡村去的人才和工作队伍不能完全撤离,要创新方式和机制,适当地留下一些人尤其是第一书记。还要落实好返乡、下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引进一批人。另外,还要开展乡土人才的培养,让农村内部产生一批适用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也表示,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科技人员村村寨寨去做行不通,只有给当地百姓带去知识,培养出一批乡土人才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2015年,中国工程院开始在云南澜沧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澜沧是我国典型的边境深度贫困区,全县有10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1.05%,是扶贫攻坚最艰难的地区之一。中国工程院与当地政府合作,围绕科技扶贫方向,每年开展形式各样的培训班,从全县20个乡镇招收农民学员。他们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给农民传授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经验和办法,让农民掌握品种特点、种苗处理、土地整理、播种规格、施肥技术、病虫防控、节水灌溉、墒情管控、市场营销等技能,全方位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

  “目前,有一半学员都成了小老板,百分之六七十的学员都实现了小康。我们还在当地兴建了一个职业高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培养特色人才。”朱有勇说。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维勇说,近年来,新希望开展了“十万新农民培训计划”,希望通过给农民带去知识和技能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

  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

  “人才与产业对接得越精准,人才工作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发展越有效。”唐华俊表示,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引进、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造就一支覆盖全产业链的科技人才队伍,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信息链的深度融合,加速推动形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在长期的扶贫工作中发现,马铃薯种植区域与我国贫困地区高度重合,而她所在的毕节地区恰好又是贵州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如果发展马铃薯产业,既可以解决贫困地区百姓的温饱,还可以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经过金黎平团队和当地部门多年共同努力,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斐然。毕节市和马铃薯第一大主产县威宁制定了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培育抗病、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系94份,合作审定了贵州马铃薯新品种中薯20号……

  如今,毕节市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市之一,其中2016年,威宁县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169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以上。马铃薯实实在在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同时,金黎平也非常注重马铃薯农技人员培训和当地马铃薯研究人才的培养。她为毕节地区培养了第一个马铃薯博士,实现了毕节地区中青年一线马铃薯科技人员全部拥有研究生学历。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