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教育培训

吉林农安:政策“输血补钙”让乡村小学“强起来”

2018-08-20 10:08:27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博文、姚湜

  连接光纤网络的电子白板,标准篮球场和简易足球场,独立的实验室和微机室……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是一所乡村小学的配备。近年来,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推进“温馨村小”建设,让资金、教师资源下沉到村,越来越多乡村小学旧貌换新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生源也逐渐从乡镇中心校回流。

  “家门口的学校”在消失

  走进农安县农安镇西赵家沟村小学的校园,一条甬路直通校舍,甬路两侧有篮球场、足球场、健身器材。时值暑假,校园里并没有孩子们的喧嚣。两栋蓝瓦黄墙的教学楼镶着白色的塑钢窗,楼间种着花草树木,还有一个大菜园。

  几年前的学校却是另一番景象。据西赵家沟村小学校长李廷发回忆,5年前学校通往教室主要靠一条土路。“当时可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李廷发说,学校不仅条件差,师资配备也难。学校里只有本地的老教师,很多年轻老师来学校一看,嫌条件太艰苦就走了。

  环境差、师资弱,村里的孩子们渐渐都去乡镇中心校上学了。2010年到2014年的5年间,农安县共有104所村小因难以为继而撤销,平均每年消失21所。“家长们对于村小的教学质量不信任,宁可花大成本也要把孩子送到中心校,村小不断衰落,中心校承载压力增大。”农安县教育局副局长曲晓光说。

  2014年,农安县教育局调研组利用两个月的时间走访村小,发现了众多突出问题:村小条件艰苦留不住优秀年轻教师;多达38所学校的校舍是危房;教室冬季取暖困难;学校普遍缺少合格的校门、围墙和甬路……

  政策为村小“输血补钙”

  2014年,农安县开始陆续出台措施,为村小“输血补钙”。2016年,县政府出台《加快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意见》,对村小实施十项倾斜政策,从资金、教学设施、师资、教研等领域给予更大支持。

  根据政策,政府公用经费对村小的拨付力度加大,取暖费的拨付也从按人头计算改为按实际使用面积计算。各个村小的校舍、校门、围墙、厕所、甬路、操场等设施得到重新维修,同时,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保健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和音体美器材库等“四室一库”也逐渐成为标准配备。几年间,农安县共有4800万元经费投入到村小的设施建设。

  吸引和留住优秀年轻教师也是新政策的着力点。农安县实行乡镇教师到村小、村小教师到乡镇轮岗制,新补充教师原则上要到村小任教。县里还要求评选乡级以上学科骨干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要有在村小两年以上教学经历;评优选先、晋职晋级也向村小教师倾斜。

  “我们使用的都是一些‘土’方法,但是针对的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曲晓光说,例如家住镇上的教师每天坐客车通勤来村里上班,学校每月提供100多元的交通补贴。各学校也统一建起菜园、食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教育局和学校甚至调动各个系统内的工会组织,帮助单身教师找对象,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学校环境改善、教师待遇提高、评奖评优优先……县里的教学骨干也开始愿意来村小教书。尽管家里住在镇上,邵奎芳老师不仅自己选择在西赵家沟村小学任教,还打算让自己的孩子也来村小上学。

  村小活力焕发生源回流

  2014年至今,农安县的村小没有再继续“消失”。现在的224所乡村小学中,不仅有20多所实现了明显的生源回流,还有一些曾经撤销的学校又开始复办。青山口乡松花江村小学于2011年撤销,在家长的要求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于2014年复办,如今已有近50名在校生。

  西赵家沟村小学如今有学生61人,目前学校已经开齐了小学阶段规定的所有课程,科技课、英语课更是在学生中大受欢迎。“学生很喜欢在实验室的科技制作课程,每次下课还要追着问下周的上课时间和课程内容。”科技课老师田雪峰告诉记者。

  “如今家门口学校的办学质量明显提升,我们也更放心让孩子在村小读书。”五年级学生张奥诺的母亲卫立华说,“班级里很多原来在镇上读书的孩子也回到了村小,家长省钱、省心。”

  环境和师资的改善带来了村小教学质量的提升。在7月份刚结束的农安县小学毕业年级测试中,共有32所村小的平均分数超过了所在乡镇中心校的平均分。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