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头条

展望:未来10年,我国谷物生产导向就将由增产转向提质

2018-04-26 10:07:5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当前,为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通过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的信号引导作用,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等方法,提升中国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日前,2018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以下简称《报告》),对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据悉,《报告》自2014年推出以来,已经是第五次发布,预测结果品种平均误差率均在3%以内。

  《报告》显示,未来1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显著提升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明显进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取得重大实效,农业强国地位逐步显现。

  谷物供给稳定

  农为邦本,粮安天下。发展现代农业,粮食安全至关重要。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1791万吨,其中谷物占到九成以上。保障了谷物的基本供给,就是保住了中国人的口粮安全。

  《报告》预测,未来10年,我国谷物生产将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谷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将表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市场将由阶段性供大于求向供求基本平衡转变。

  作为中国人的主粮,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未来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报告》中给出了明确答案——

  稻谷方面,产量将保持稳定,种植面积先减后增,单产持续提高。预计到2027年,稻谷种植面积约为4.49亿亩,单产将提高到477千克每亩,总产量将达到21419万吨(2017年为20856万吨)。价格将稳中有涨,预计2018年,稻谷价格水平将受到最低收购价调整的影响,在最低收购价左右小幅波动。大米价格总体稳定,优质大米价格优势更为明显。到2027年,稻谷和大米价格也将持续总体稳定态势。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认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国家的质量兴农战略也会在稻米产业上贯彻实施。未来,稻米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培育,都会成为趋势。未来市场上将会出现更多的绿色有机稻米产品,稻谷和大米的区域公共品牌也会迅速发展。

  玉米方面,播种面积和总体产量呈现稳中有降和恢复增长两个阶段,2021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将下降到5.12亿亩,产量2.14亿吨,后期将有所恢复。玉米价格将随供需变化低位徘徊,预计在2021年中国玉米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波动上行周期。“届时,玉米将形成全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均衡发展的新格局。”许世卫表示。

  小麦方面,从2009年以来种植面积约占谷物总面积的25%。《报告》预计未来10年,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先减后增,但幅度比较小,生产基本保持稳定,消费总量呈稳中有增趋势。未来1至3年,小麦市场价格将围绕“最低收购价”水平稳中略降,长期来看,受生产成本上涨的影响,小麦价格将稳中有涨为主,价格波动频率和幅度将增大。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表示,要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通过信息引导,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进一步完善农业全球战略布局,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合理分散风险。

  消费升级提速

  当前,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老百姓不光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城镇化和收入水平提高,为农业供给体系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巨大拉动力。”韩俊表示。

  《报告》明确指出,未来10年我国农产品消费将稳步增长,消费升级明显加快。其中,奶制品、牛羊肉、食糖消费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2.0%;蔬菜、水果、禽肉、大豆、饲料消费年均增速在1.0%至2.0%。方便营养加工食品需求增加,马铃薯、牛肉、猪肉、水果和禽肉加工消费年均增速4.0%至5.0%。

  奶制品是体现消费升级的重要农产品之一,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离不开高质量的奶制品保障。目前,我国人均奶消费量每年只有36.2公斤,是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伴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缩小,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的乳品消费能力大幅上升,乳品市场蕴含着新的消费增长机会。

  对此,《报告》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取得实质性成效,2020年奶产量预计将达到3870万吨,比2017年增长5.9%。消费升级和结构优化将加速,2020年消费量预计将达到5597万吨,比2017年增长10.1%。展望后期,中国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显著提升,消费稳步增加,到2027年产量、消费量将达到4380万吨、6361万吨,较2017年增长19.8%和25.1%。

  水产品是人类餐桌上的美食。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网购、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安全、营养、便捷和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优质、特色、品牌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大黄鱼、大闸蟹、小龙虾、对虾以及一些淡水捕捞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水产品食用消费量将增至2815万吨,2027年将达3136万吨。许世卫认为,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的消费模式和销售渠道打破了传统线下的地域、时间限制,可以实现产销有效对接,减少流通环节,电子商务将逐步成为居民水产品消费的重要渠道之一。

  提高综合效益

  “未来10年,农业高质量发展将会取得明显效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表示。

  《报告》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从国内情况来看,减玉米、增大豆、扩饲草、调生猪、提牛奶等工作成效显著。籽粒玉米累计调减5000万亩,粮改饲面积超过1300万亩,生猪养殖进一步向玉米主产区集聚,农产品质量和品牌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6%以上,这些将为农业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中国农业将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加快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农业资源养护。目前,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前实现零增长,轮作休耕试点面积扩大到1200万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5.3%,农业提质增效迈出重要步伐。

  此外,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更加强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明显加快,良种农机农技等现代化生产要素为农业提质增效插上翅膀。当前,中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