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头条

四川崇州:“农业共营制”破解三大难题

2017-05-25 23:17:27       来源:新华社    作者:叶含勇

  为破解“谁来经营”“谁来种地”“谁来服务”三大难题,2010年以来,四川省崇州市探索形成“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初步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营、共享、多赢”,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大挑战”逼出农业经营体系创新

  去年5月,崇州市迎新土地股份合作社与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折资入股,农业科技公司注入180多万元生产性资金,公开竞聘农业职业经理人从事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这已成为当地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众多创新探索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末,以“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体系在崇州遭遇了“土地细碎、服务缺失”“无农愿耕、种粮断代”“价格与成本两个‘天花板’、环境和资源两道‘紧箍咒’”等突出挑战。

  从大户流转到工商资本下乡,从订单农业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终于从农民的庄稼地里“长”出来了。

  2010年5月,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15组30户农民以101.27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探索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当地农技站技术员周维松担任农业职业经理人。

  黎坝村干部回忆,那一年遭遇稻飞虱灾情,周维松对症用药,不但保证了约定产量,每亩还增产50斤,合作社社员笑逐颜开;按照协议,周维松如愿拿到了2.8万元奖金。随着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崇州全域的快速推开,以此为核心载体的农业经营模式创新逐渐定型。

  多方合作破解经营、种地、服务难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四川省社科院专家深入考察后,将崇州探索总结为“农业共营制”,即以多方合力破解粮食规模经营三大难题。

  为解决“谁来经营”难题,崇州市构建了“理事会+职业经理人+监事会”运行机制,理事会决策“种什么”,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怎样种”,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确保农民不失利。

  崇州市农发局农技中心主任刘波介绍,基层探索形成的“除本按比例分红”“保底二次分红”“基本工资+超奖短赔”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积极性,目前崇州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46个,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70%。

  为解决“谁来种地”难题,崇州市独创教育培训、认证管理、政策扶持体系,已培育职业农民近万人;为解决“谁来服务”难题,崇州市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元合作”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历时7年探索,崇州“农业共营制”初步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共建、共营、共享、多赢”。

  据当地统计,与传统农户家庭经营相比,2015年崇州农业职业经理人种植的水稻亩均增产约110斤以上,生产成本下降约90元;不含政府补贴,职业经理人每亩平均收益165元,入社农户在收回生产成本后,每亩直接增收约545元。

  再出发:奔着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

  “合作社主要解决了粮食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问题,但还没有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农业职业经理人变成乡镇领导,周维松探索热情不减,他认为“农业共营制”仍面临主导产业产业链不长、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等突出问题。

  在当地支持下,去年底,隆兴镇青桥、杨柳两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与成都蜀禾彩农业公司共同组建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蜀禾彩以大米营销网络入股,合作社以社员土地经营权再入股,即以入社土地经营权未来1至3年的股权分红资金入股,以便从加工销售环节分享收益。

  “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任建忠说,现在刚开始插秧,4000亩生态米就已预订近1200亩,稻、鱼加起来,每亩地可增收1800元,“我们全程绿色环保标准化生产,合作社肯定不会用农药化肥,不然稻田鱼都会死。”

  崇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崇州将继续培育壮大农业经营、服务、流通三类主体,相关探索包括土地经营权再入股、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创建国家级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市等,以进一步深化“农业共营制”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