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5 19:43:29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菁、秦宏
环山田、泥脚田、冷浆田……曾经靠“抓阄”“搭配”才能分到户、流转无人问津的江西山区一些低产田,因为一批新农人的反弹琵琶,“咸鱼翻身”成了“香饽饽”。
邵炎林是江西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人,家里有四亩田,两亩位于平原,两亩在山谷。荷桥村山脉南北相对,连绵两公里狭长弯曲的山谷里分布着300亩水田,占全村水田面积的十分之一。种田人知道,平原田连片平整,耕作容易,可以种两季,两季的亩产加起来有2000斤;而山谷田光照少,生长期长,只能种一季,亩产最多800斤,人工成本高。
“当初分田,每块平原上的‘好田’得搭上这山里的一块田,大家抓阄分山谷田。”荷桥村村主任程道明说。
因为劳动力不足,邵炎林去年想流转出一部分田。原打算留下产量低的山谷田作口粮田,把“好田”转出去拿个好价钱。没想到,人家看中的反倒是山谷田,而且流转价是“好田”的两倍!
这个人就是前年从广东东莞回万年老家创业的罗会敏,他要干的是生态有机稻生产销售。三月还未到,记者就见罗会敏冒着春雨在村里四处找寻新的山谷田,准备把目前1000亩的规模扩大一倍,流转费开到了一亩750元。
“你看这山谷里,雾霭缭绕,宁静清新。土地没有污染也没虫害;因为不能种两季,也就不用化肥;生长期长,口感好。这不正好可以种植市场想要而供给不多的生态大米吗?”罗会敏指着山谷说,山谷田里的稻秆长,稻米细长、品质好。
曾经低产低效的“抓阄田”产出的大米现在卖到了一斤25元至50元不等。
高于普通大米价格近十倍的秘诀,不仅在于大米的绿色安全,而且在于互联网定制的营销路线。罗会敏把九曲十八弯的山谷取了个诗意的名字“泉谷湾”,用它注册为大米的商标。他开通互联网定制平台,广东、浙江等地的客户一亩两亩、甚至十亩百亩地下单订制。
裴梅镇黄墩村53岁的徐新春被罗会敏聘请到“泉谷湾”当“队长”,管理220亩山谷田。因为山谷里无法机械化作业,插秧、收割都靠人工。“辛苦是辛苦,去年拿到两万多元工资,值!”
在“泉谷湾”的山谷田周边,每隔一段距离就装有一个摄像头。“人家订了这块田,也要‘监控’一下我们是不是真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嘛!”徐新春笑着说。
记者采访时,从事农业项目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广东农基联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到“泉谷湾”探访。“你们看,品质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还会在春耕时节搞一些开耕仪式、收割的时候举办收割节,你们可以带着孩子来体验插秧割稻,来一场山谷里农耕休闲游!”罗会敏向客人热情地介绍。农基公司和罗会敏达成了一年100多万斤大米的订制意向。
让“抓阄田”咸鱼翻身的新农人,不止罗会敏一个。
江西丰城市秀市镇“80后”种粮大户雷应国是“全国十佳农民”,他带领合作社经营着17800多亩稻田。前些年,他种的都是杂交稻,靠产量盈利。前年起,他琢磨着租下了偏远地带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耕地,种上一两百亩有机稻,去年这个数字扩大到了3400亩。他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商标,通过有机认证后,“雷应国”有机米卖到了40多元一斤。
“一亩普通杂交稻,去年只有三百元的利润。今年人工、农资都在涨,再不调整结构要亏本了!”雷应国和村民们仔细算了账。
“今年准备把更多偏远但适宜种植有机稻的所谓低产田,纳入我的基地,有机稻规模扩大到5000亩!”雷应国指着远处建好的新粮仓说。不久前和广东大型农商企业天润集团谈定的销售协议,让他更有信心。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到商机。江西高安市伍桥镇种粮大户徐发良去年流转了340亩冷浆田和环山田,流转费算是白菜价——一亩50元,当地老表说这没人要的田还能种出什么花来?徐发良仍然种的是普通杂交稻,但凭借低流转费和高产量,一年也赚了十多万元。但高安市农业局的王木生说,要走品牌化和优质生产的路线,仅靠产量提高收益的思维不能包打天下了。
“抓阄田”翻身,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个小故事,但其中透露了农业的大变化。常跟粮食打交道的丰城市农业局职工余孚颖说:“在粮食连年丰收、进口大米抢占部分市场、种粮大户经营利润遭遇‘天花板’的背景下,相信有更多的新农人像罗会敏、雷应国一样,成为‘抓阄田’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