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头条

有机农业全国第一是怎样炼成的?

——南水北调水源地河南南阳发展生态农业见闻

2016-07-26 15:37:34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新华社记者孙志平、林嵬、甘泉

  有机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34万亩,占全国有机生产面积的1.5%;累计认证有机产品395个,占全国有机证书总数的1.2%……截至目前,河南南阳市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双双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之一,南阳承担着“一渠清水送北方”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当地立足生态优势,发展有机农业,走出一条“水清民富”的绿色协调发展之路。

  调布局:让农民端起“绿饭碗”

  在淅川县九重镇1.5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59岁的农民高敬森在承包的60亩花田中忙活。他告诉记者:“这里的金银花专门用来制作双黄连口服液。用的是灯光杀虫,施的是生态有机肥,全过程绿色种植。”

  而在四年前,高敬森还在为让粮食增产想尽办法,化肥、农药轮番上阵。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保水质成为当地头等大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县开始着手调整农业布局,改变种植结构。目前,形成以金银花、软籽石榴、花椒等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农业基地每年新增4万亩。

  淅川县是南阳市调整农业布局的一个缩影。南阳市农业局统计显示,目前,南阳市有机绿色农产品年产量16万吨,形成蔬菜、水果、粮食、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水产品、畜产品等8大类农特优产品。

  目前,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达53%,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库区实现“水清”的同时,农民收入也显著增长。西峡县五里桥镇黄狮村的种植园里,密密匝匝的小猕猴桃缀满枝头。58岁的王志强正为小猕猴桃套上呵护袋,他告诉记者:“每亩猕猴桃纯收入一万多元,一亩园抵上十亩田。”

  “通过调整传统农业布局,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护住了京津人民的‘大水缸’,而且让农民端上‘绿饭碗’。”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

  转方向:迈向标准体系的“金字塔尖”

  “有机农业第一市”如何炼成?南阳市农业局介绍,如果说南阳将调整布局、实现生态农业规模化作为打基础的第一步;那么转型升级、向着更高标准体系对标看齐则是关键的第二步。

  在食品安全领域,比“无公害食品”标准更高的是“绿色食品”,比“绿色食品”标准更高的是处于金字塔尖的“有机食品”。南阳市2014年至2015年两年间,引进国内8家有资质的认证机构,累计认证有机产品(含有机转换)395个。

  “这些证书是南阳市优质农产品的身份证和荣誉证,也是进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通行证。”南阳市农业局长王宛楠介绍。在国内外市场中,南阳瞄准北京、上海和欧美等具有更高准入门槛的高端市场,树立质量信誉和形象。当地专门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水源区有机农产品进京(津)实施方案》;由南阳市政府参股的“中线渠首公司”投资3500余万元,在北京市建立6家“中线渠首有机村”有机产品超级卖场。

  此外,南阳市还建立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龙头、12个县区检测站为骨干、生产企业和批发市场为补充的“二级三层”检测监管体系,对市场销售农产品坚持“三级检测、四季不断”。数据显示,近两年,南阳有机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在96%以上,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100%。

  提效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丹江口库区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采访,农民挂在嘴上的是“生态”,企业家谈的是“产业链”,这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农业产业背后离不开产业链的坚实支撑——这是南阳市炼成全国“有机农业第一市”的重要内功。

  西峡县双龙镇百菌园产业园成立不到3年,就带动周边农户形成500多万袋种植规模。为啥农民积极性这么高?陈坪村55岁的种植户王海贤笑道:“菌种免费供应,一万袋就能收入三四万元!”

  围绕菌菇、猕猴桃、中药材,西峡县形成“研发育种—标准化种植—统一收购—仓储物流—深加工—订单式销售”完整产业链。西峡县委书记孙起鹏介绍,仅以香菇为例,西峡县有100多家香菇种植合作社,400多家香菇保鲜库,29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年产值20多亿元。

  完备的产业链支撑对提升生态农业效益效果明显。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带来附加值提高;另一方面分工精细带动产业水平提升。“优选种植的软籽石榴每颗鲜果能卖20至30元;若经过保鲜库存储至春节每颗能卖80元。如果再对石榴果、石榴花等深加工每万亩又可新增收入2亿元。”河南仁和康源万亩石榴基地负责人李念峰告诉记者,随着乡村旅游的红火,观光采摘还将产生多重效益。

  南阳市在实践中发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产业链完备,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有效破解了农产品价贱伤农的周期律问题。猕猴桃种植户王志强说:“10年来猕猴桃的价格只涨不跌,现在全村3500亩耕地3300亩都种上了猕猴桃。农民越种越有信心!”

  “只有农民收益的稳定保障,才有生态的持久保障。”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核心水源区之一,就是要把农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业,通过培育生态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化水平,才能走出一条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同时,真正实现水清民富。”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