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头条

重庆:436万农民变市民,享受户籍制度改革红利

2016-06-28 21:24:5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崔 佳 刘政宁

  山城夏日,暑热难当。重庆江津区龙华镇“燕坝巴渝新居”的一幢房子里,76岁的张治贵老人打开了客厅的柜式空调,屋内顿时凉快下来。

  张治贵和老伴儿住的是一栋面积180平米三层小楼,紧邻公路,交通方便。房前屋后树绿花红,门口还“插空”种了点瓜菜,藤蔓攀绕,长势喜人。

  而就在几年前,老两口还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一下暴雨就担心屋子垮塌。住得差不说,日子过得也紧巴,种地挣不下几个钱,时常还得靠子女“接济”。

  改变,发生在他们的户口由“农业”转成了“城镇”之后。“城里人的待遇享受了,农村人的好处也没丢,日子肯定越过越好啊。”张治贵说。

  落实中央要求,重庆近年来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建立政策体系调动“转户”积极性,通过完善配套保障,让农业转移人口安心落户城市、尽快融入城市。改革启动以来,全市已有436.6万农民变成了市民。

  “户改”之路怎么走?

  “农民工输出大市、就业大市”结合实际科学规划

  按照中央对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结合“农民工输出大市、就业大市”的特殊市情,重庆市把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作为解决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性举措,通过认真调研、科学评估,确定了两类七种重点群体,主要包括在主城区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三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的大中专学生,农村退役士兵,农村集中供养五保对象,以及因历史遗留问题应转未转群体等。

  为解决重点群体的转户问题,重庆市政府出台了“1+3”文件框架,即1个总体意见和户口迁移、土地处置、社会保障3个配套文件。随着改革推进,又先后出台46个政策性文件,目前仍在执行的有36个。“这其中既有总体政策文件,也有户口迁移、土地处置利用、社会保障及工作规范等具体操作性文件,通过不断‘打补丁’,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文件体系。”重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本市籍农村居民购买成套商品住房,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配偶、子女可迁移入户”、“本市籍农村居民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一年纳税2万元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配偶、子女可在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重庆科学制定户籍准入条件,通过适度放宽主城区户籍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开区县城户籍准入条件、全面放开其他乡镇户籍准入条件等举措,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落户,促进了转户居民的合理分布。

  “近两年新增转户居民中,70%以上落户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分布结构进一步优化。”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郭金严介绍,从人员结构看,436万转户总人口中,农民工及家属有362万人,体现了农民工作为转户主体,较好地满足了城镇化及产业发展需要。

  数据显示,重庆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改革前的29.2%上升到了目前的47.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1.6%上升到60.9%,城镇化脚步清晰可见。

  进城之后怎么办?

  农村“三件衣服”、城市“五件衣服”让转户群众安心

  “农民”变“居民”,户口本上只有一字之差,但进城之后生活质量咋提高、“改革获得感”从哪里来,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户改”过程中,重庆共为农村居民转户进城设计了“八件衣服”。即针对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的“三件衣服”和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的“五件衣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确保转户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看似复杂的设计,恰恰体现了对转户居民意愿的充分尊重。重庆规定,农村“三件衣服”可“穿”可“脱”,是否“脱”、何时“脱”,完全由转户居民自主决定。退出有收益,保留也无妨,都不影响“领取”政府为转户居民提供的城市“五件衣服”。

  对政策进行了详细了解之后,张治贵自愿退出了自己的宅基地,通过“地票”处置变现后,添了几万块就够买新房和装修了。“现在我们两口子每个月的养老金加起来有1800元,4亩承包地流转出去每年还可收入租金2000多元,”他一笔笔算来,“原来的种粮直补啊、农资综合补贴也都照领,到手的钱比过去多多了,这户口转得值!”

  在重庆,农村居民转户后,在退出土地前,可以继续享受与土地相关的9项权益。同时,与身份相关的权益也可依据现行承包期和政策法规,依法分类予以保留,共有集体收益分配、家电下乡补贴、农村生育政策、计生奖励扶助、购房契税减免等26项。

  “三件衣服”凭自愿,“五件衣服”有保障。就业方面,重庆将转户农民工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分类开展就业培训,予以创业扶持;住房方面,转户居民购买普通商品房同等享受相关税费减免,纳入公租房、廉租房保障范围;养老、医疗方面,严格按城镇职工标准,由用工单位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教育方面,转户居民子女享受城市义务教育,就近免费入学,平等接受各阶段教育。

  今年39岁的王华东,自两年前从重庆綦江农村转户至重庆主城后,生活也是越过越“安逸”了。以退出宅基地获得的补偿“打底”,他在主城开了一家公司。为了让家人也能享受到市民的待遇,他把11岁的儿子和74岁的父亲的户口也迁了过来。“小孩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深化完善咋着力?

  “1个总体推进意见”、“3项制度”探索人口管理创新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重庆确定了进一步深化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1+3”思路,即1个总体推进意见和3项创新人口管理的制度。

  “总体推进意见”强调了两个“着力”--着力推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着力发挥资源配置对引导人口布局的作用,实施差别化引导,推动人口有序转移。同时,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建立劳动力转移对口联系、定向招工激励、新时代劳动力转移、转移人口落户、公共政策激励、工作协调等六大机制,优化土地要素配置等14项支撑措施,建立了转移支付分配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45岁的刘伟户籍地是四川达州农村,现居住地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说起这几年在重庆享受到的同等待遇,他一口气列举了一串,子女入学、驾驶证办理、车辆入户、就业培训等等,“感受最深的还是2013年我妻子生病住院后,报销医药费用比我想象的顺利得多,”他说,多亏之前办了重庆的居住证,才可以办医保卡结算,省了不少麻烦。

  户口不在重庆,居住证一样“管用”,这并不是刘伟一个人的感受。而他也许并不了解,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对他们这些外地居民来说,这个“利好”还在不断“加厚”。重庆的《居住证管理办法(初稿)》目前已进入立法程序,除明确了居住证的功能定位、申领条件及程序外,该《办法》还全面梳理了社保、公安、民政、教育、卫计等部门的相关改革红利,居住证持有人受保障的权益达到了36项。而“建立居住证制度”也正是重庆创新人口管理的3项制度之一。

  除了居住证之外,另外两项制度也已在扎实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制定《户口迁移登记实施办法》为载体,按照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划分和定位,将户口迁移规范为务工经商、直系亲属投靠、人才、学生及其他5个大类,差异化设置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开落户限制,充分吸纳人口红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有序落户城镇;“建立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已纳入全市信息化“三库四平台”建设,与其中的“自然人数据库”同规划、同部署。目前已完成调研论证工作,拟于2017年6月前建成使用。

  上遵中央要求,下切地方实际,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富有成效。有学者认为,重庆探索形成的一系列工作思路、政策体系及实施路径,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以农民工为主体、以稳定就业为前提,符合“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城市“五件衣服”的设计,顺应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均等化的时代趋势,而保留转户居民农村权益,则真正实现了“让农民带着财产进城”。

  多赢效应也同样体现在经济发展上。“通过推动系统化的配套改革,促进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