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头条

走向新型鱼米之乡

——从江苏农村新业态反映出的新信息

2016-02-05 22:36:2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灿、秦华江、杨绍功、陈刚

  谷满仓,鱼满舱,苏南苏北过年忙。

  春节期间,江苏农村白雪装点,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着红色的春联,屋檐下挂着腊鸡、板鸭、咸鱼,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儿。

  “苏常熟、天下足”,这样的民谚仍在这里流传。伴随着新农人、新业态的涌现,这里正走向新型鱼米之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与当地农民的渴望和探索不谋而合。农村未来发展趋势的新信息,正从这里释放……

  产业融合:农民致富有新招儿

  在江苏农村,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加速融合释放出多种潜力,催生一批新业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成为当地农民的自觉行动。

  苏北沭阳县。在颜集镇一个大棚里,又一拨多肉植物长成。“新农人”荣剑小心翼翼地把一株“星美人”裹上一层层纸巾,放进泡沫箱,然后封箱打包。旺季时,他每天要发50多件快递,最贵一种多肉植物每株能卖190元。

  德国的种子、韩国的苗、丹麦的土肥、中国的大棚,用中西合璧的方式种出广受网友点赞的“肉肉”,没点本事还真不行!荣剑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编程,大学毕业后一直游走在一产和三产之间。

  当电商等工商业新形态进入农村,生产要素开始向农村回流。荣剑在城里买了房,但三年只去住过一次。他孩提时期的小伙伴大多回农村做起了电商。

  盐城市建湖县。火鸡养殖大户廖正军与当地上千家农户签订了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他提供种鸡、饲料和培训,农民负责饲养,他负责收购,把火鸡肉加工后为天南海北的食客们做“私人订制”,把火鸡毛设计制成艺术品销售。他还开发了“一站式”休闲旅游。

  廖正军是学艺术设计出身,在火鸡毛画获得上海艺术展大奖的瞬间,他转念琢磨怎么把一只火鸡做成30多种产品。

  借助互联网,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隔墙完全能够打通。稻田里的秸秆,拿到网上一根能卖5角;小溪里的水葫芦,一把能卖两三块;枯树枝、蔫花瓣做成的工艺品,连外国人都抢着买……

  于是,从苏南到苏北,农家小院变成“工作室”,一家老小分工合作像工厂里的流水线,种养、接单、包装、发货。电商为农业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新业态带来新收入。2015年,江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7万元和1.6万元,约为2.3比1,农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快于城镇居民。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江苏时,要求江苏现代农业建设要迈上新台阶。构建新型鱼米之乡就是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说,“鱼多米多,还不算新型鱼米之乡。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厚植农业发展优势,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真是抓住了关键!”

  共建共享:政府“补短板”探索新路径

  “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这正是我们急于解决的问题。”沭阳县县委书记胡建军说。

  说起“三农”的短板,江苏各地干部毫不讳言:粮食连年丰收,粮库爆满,仓容缺口巨大,已经出现卖粮难;高端农产品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多样性的市场需求;中低产田还占50%,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还不够配套;化肥、农药使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生态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便捷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政府需要瞄准短腿,加强有效供给。”江苏省农委副主任祝保平说,补短板需要更高效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更有效地激发市场的力量。

  “其实,短板意味着需求。”胡建军说,服务农村,政府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果宽带网络、农村公路、“电商贷”、物流基地、培训、政府服务都供给到位了,工商业要素就会加速集聚,农村就能发展。

  建设新农村最明显的短板之一是人才。江苏采取的办法是:政府与市场共同深耕人力资本。建湖县委组织部设立“远教众创联盟”,邀请专家在线提供咨询和预约服务,还联合了县内的创业示范园,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培训。在政府支持下,廖正军在母校扬州大学成立了创业基金,在建湖县城成立创客空间,在培训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打造“农民创客帮”。

  江苏已制定计划,到2020年,使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0%。通过培训,架起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的桥梁,让城乡间的创业要素加速流动。

  在苏南常熟,当地与中国中车集团合作投资10亿元,建设的一个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生产基地已经落户。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这一跨界合作有望解决城市污水管网无法覆盖农村的问题。

  常熟市水务局副局长皇甫建国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支农,像“中车”这样的大企业便在农村建设中找到了新机遇,农民亟须的公共服务也得到了保障。

  重农固本:“三农”不是“问题”而是“资源”

  吴沛良认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积极的心态。消极地看,“三农”就是“问题”;而积极去看,“三农”就是“资源”。为了培植苏北农村的竞争力,全省实施“产业、财政、科技、人才”向苏北转移,已坚持十年以上。

  江苏“三农”干部们普遍认为,他们之所以长期坚持不懈抓“三农”,不仅是为了贯彻中央要求,更是因为看到了“三农”对未来经济全局的战略价值。近期,农村很有可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江苏将按照一号文件要求,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一批志在田野的青年人在农村沉下身、扎下根。盱眙县淮河镇沿河村党支部书记满令风上大学时帮乡亲们卖菜,毕业后与种菜结下不解之缘。现在,他一面是村支书,一面是合作社负责人,他希望设计一个合作模式,让更多企业都能公平、顺利地跟沿河村人做白菜生意。

  和沿河村的白菜一样,江苏品牌农产品扎堆涌现。2015年12月25日,江苏省农委发布了全省“十家农民合作社十个畅销产品品牌”和“十家电商农民合作社十个网络畅销产品品牌”:盐城的“苏响”五谷杂粮、连云港的“古淮”淮猪肉、淮安的“赵集”粉丝……入选的20个农产品既有“老字号”,也有新晋“人气王”,产品质量优、特色明、口味佳,成为了江苏优质农产品的响亮名片。

  优质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吸引着金融资源流向农村。江苏省与银行推出“新农贷”“富农贷”等系列产品,并配套提供累计1.85亿元的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将支农贷款从农民合作社扩大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经营主体活跃的农村有望迎来质变。

  农村有多大潜力?“十二五”期间,经济下行压力下,农村比重较大的苏北地区年均GDP增长12.2%,而城市比重较大的苏南地区年均增长为10.5%。苏北,农村,正成为江苏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说,未来的农村和农业,不但是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保障的主阵地,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江苏农村正在进行的探索,不是简单恢复传统的“鱼米之乡”,而是对传统农业文明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他们试图告诉人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工商文明交相辉映,未来的中国农村,就应该是这样。(记者李灿、秦华江、杨绍功、陈刚)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