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7 23:50:5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碧翰烽
“刮目相看”。
这是习近平对乌镇的感觉,也是对乌镇的特别评语。
四个字,听起来似乎平实,却特有份量。12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演讲中提到这次到乌镇,“感觉对这里还是刮目相看了”。
乌镇的确令人刮目相看。一个小古镇,竟然撑起一张大网络,成为了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驻地。
正如习近平演讲中提到,他曾经在浙江工作多年,多次来过乌镇,所以很直白地说,“我很喜欢这个地方”。再次来到这里,相信真正是感同身受。
曾经为之付出过心血,他说,“第二次乌镇改造时,我在这里帮助他们策划,支持他们古建保护、旅游开发。”更是深深感到一种巨大的变化,“今天再次来到这里,感到亲切熟悉,感到耳目一新。”
从习近平的演讲中,乌镇既是“粉墙黛瓦的千年古镇”,又是“网络化、智慧化”、“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真是令人向往。
还在昨日鲁炜的演讲中,“乌镇已成为智慧小镇”、“互联网医院、智慧旅游、智能交通等一批智慧项目相继投入运行。”
历史遗产、江南水乡、文化小镇、智慧小镇,乌镇集于一身。方得有“刮目相看”之评语。
这番“刮目相看”,既是对乌镇的赞誉,更是对中国的期盼;既说与乌镇人民,也说与中国、说与世界。从中,我们该领略怎样的深意?受到怎样的启发?经历怎样的震撼?对于城市的官员,还有市场与社会,都可以好好琢磨。
首先,什么是文化?文化要怎么保护,要怎么开发?习近平很早就给出了答案,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在浙江工作6年,至少先后5次到乌镇调研,每次都反复强调要保护好乌镇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要树立“历史遗产保护开发和再利用”的理念。乌镇是做到了,今天还有多少历史文化遗产地做到了吗?好好反省一下吧,看看有的地方已经被“商业”的铜臭糟蹋成什么样子了。
其次,新型城镇化该怎么抓?我们未来的城市应该是怎样的?生态、宜居、智慧。习近平曾经提出我们的城市,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乌镇,有流水、有村落、有文化、有人气、有智慧,如此之画卷,如此之财富,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某些官员大手一挥、大拆大建就可以造就的。
如今的乌镇,有70%的居民从事服务业、70%的GDP来自服务业、70%的服务业来自旅游业。乌镇所在的嘉兴籍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回家乡就业、创业的比例已高达60%左右。经济的转型,社会的活力,可见一斑。
再次,“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活生生的,是现实的,不是喊口号的。如今的乌镇,已经处处皆是互联网。目前,乌镇的宽带出口总带宽达到220G,提高了10倍,能允许超过5万人同时通过4G网络上网。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人们可以找全国医生看病。在乌镇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外地游客不需要办卡,只需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直接借车。乌镇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以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载体,惠及1.5万乌镇老人。
如今,有很多城市都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有的却还停留在战略的文件当中,有的还停留在部门利益的纠结当中,有的还停留在人才、资金、模式高度缺乏当中。为什么?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有的在玩概念、玩形象、玩面子。什么是互联网,恐怕还真没有弄懂多少精髓。
最后,“人”,才是城市的灵魂。我们需要大声呼唤,城市的发展、地方的发展,不再是过去的大拆大建,不再是大广场、宽马路、高楼大厦,不再是冷冰冰的GDP。而是人们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幸福,“人”活得要有价值。怎么体现价值?有创新的平台、有创新的机制。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造就了“网络创客”,拓展了网络经济,孕育了网络文化,开启了智慧生活。
一座城市有没有希望,就看这里的人有没有希望,准确的说是“人才”有没有希望,能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看有没有“人才”生长的体制机制环境。而绝不是行政、官本位和垄断的身影,否则是没有出路的。
乌镇今天已经“火”了。
明天还会更“火”!因为将有众多的游客涌向这座小镇。
旅游将由此更大地迸发。
曾几何时,一些著名景区没能守住人气的增长,导致乱象丛生。乌镇能不能借助互联网思维创造出最美旅游胜地?而不是“火”了之后乱象丛生。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该来看看,看看这份答卷怎么样,能不能再给个“刮目相看”。这也是对今天旅游等消费升级的一个期待。
祝好乌镇,祝好互联网,祝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