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时政

特色小镇建设进入新的规范发展阶段 如何“特”备受关注

2018-01-24 11:14: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慧

  数据来源:住建部 制图:邱玥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在首届中国特色小镇论坛上透露,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统一规范,严格控制建设数量,实行宽进严定动态淘汰的管理制度。这也表明,戴上特色小镇“帽子”,并非意味着一劳永逸,特色小镇建设将进入新的规范发展阶段。

  当前特色小镇在发展中遇到哪些“成长的烦恼”?如何科学规划特色小镇建设,让特色小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如何突出小镇的文化内涵,彰显特色发展理念?这些问题亟须各地在实践中做出解答。

  1.“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

  【数据】 自从2016年起,我国倡导特色小镇的建设,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积极参与下,各种各样名号的特色小镇层出不穷。当前,各地政府都在规划特色小镇,据统计,目前全国特色小镇总计划数量已超过1500个,加上住建部此前公布的403个特色小镇,今后全国将会出现近2000个特色小镇。

  数据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目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热”的持续升温。在连续两年火热之后,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各地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不减,一些地区大胆探索,打造出了一批有产业特色、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特色小镇,彰显出了鲜明的独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快速落地的同时,一些地区特色小镇建设主线思路不清晰、发展盲目、特色缺失,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共性问题不容回避。

  谈及特色小镇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副主任乔润令指出:“目前,特色小镇出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空心化,没有产业;第二,特色小镇走向房地产化;第三,地方政府过度借债搞特色小镇。”

  而在近日举办的2018年特色小镇创新发展年会上,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则指出,未来世界的竞争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城市群的竞争。特色小镇的建设,将成为下一步打造全球最好城市群的最大竞争力,而特色小镇的发展最缺的两个字是“理念”。

  在魏建国看来,特色小镇要健康发展,需要警惕三个误区。首先是不能搞“非理性的城镇化建设”,依靠房地产、大规模投资来造镇、造城,这是对新型中国特色小镇的一种误解;其次是要警惕“非产业化因素”,靠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建设特色小镇,只是整个特色小镇里面的一种类型,不是全部类型;第三,要避免同质化现象,有些特色小镇的同质化不仅是表面风光的同质化,更是服务过程、迭代过程的同质化,这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损害非常大。

  在首届中国特色小镇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刘春雨指出,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发现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及时规范的一些突出问题。

  “很多地方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戴上特色小镇‘帽子’,特别是把特色小镇错误理解为行政建制镇,在几十平方公里以上的空间内推进建设。这种概念上的混乱,违背了特色小镇建设初衷,无法实现在一个集聚的空间范围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刘春雨说,一些地区照搬照抄浙江经验,“学形不学魂”,在产业发展、规划设计等方面缺乏地域特色。失去了特色,小镇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就会丧失发展机遇。

  针对特色小镇发展中的问题,2017年12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联合印发实施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的“帽子”。

  在实践的探索和政策的导向中,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深入思考逐渐拉开帷幕。

  2.促进产城人文融合

  【场景】 深冬季节,位于河北大厂的影视小镇里风轻云淡,园区内道路干净整洁。暗红色的欧式建筑有序排开,尖拱屋顶,弧形门窗,大门处的“天眼”格外醒目,“大厂影视小镇”几个乳白色大字星味儿十足。独特的风情让人感到,这里不仅是影视小镇,也是绿水环绕、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生态风情小镇。目前,这一园区每年将吸引5部国际国内大片拍摄制作,10部中小电影制作,形成了完整的影视制作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难以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地。回忆起发展历程,大厂的影视小镇负责人李颖感慨万千。

  “这片土地原本就是一个大高坡,当时草比我都高。”李颖说,刚开始半年时间都在研究大的产业方向,后来方向定了,就开始研究怎么落地。“我们访谈了中国电影圈上百个企业,根据大厂发展的诉求和当地的特点,逐渐地做出了几期规划。我们花了很多心思来研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样聚集产业”。

  科学的规划和产业布局,让大厂影视小镇的产业与区域特色与特色小镇建设要求不谋而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明确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这是“特色小镇”一词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亮相。

  从政策的指向中可以看出,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建设已经进入了中央视野。

  从全国来看,特色小镇作为新生事物,其原始经验来自于浙江。从特色小镇的范本“云栖小镇”可以看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而是一个“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区块和平台。

  作为人口及产业的核心载体,特色小城镇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经济活力点。例如,美国高科技小镇集聚的硅谷,人口不到美国的1%,但GDP占比却高达4%~5%。

  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特色小镇也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应该建成一个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而不是一个仅仅为发展房地产而堆砌起来的“空壳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认为,新型城镇化中的“新型”二字,应该体现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不应仅是“造城”,不将人的因素纳入考量的范畴,就不是真正的新型城镇化。这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要义和关键所在。

  对于如何进行特色小镇建设,乔润令建议:“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将‘三生融合’,即生态、生产、生活融合,这样一种理念可能是城市下一步发展重要的一个参照。另外,特色小镇高度强调文化和生态,文化一定要融入特色小镇当中,改变我们原来‘千镇一面’的现象。”

  3.走少而特、少而精之路

  【案例】 提起文创产业,很多人会认为文创是城市的产物,然而在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却被用于乡村振兴。承载着振兴乡村的梦想,这里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小镇发展的“秘诀”,就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

  六郎镇的特色小镇发展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特色小镇绝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区环境上,也往往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新型社区的认同与维系需要新的文化凝聚力。同时,新型社区需要新型社区文化作为生产与消费的动力。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中国小镇‘文化模式’新路径,实现区域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协同发展。”厦门大学教授张先清说。

  然而,从目前建设情况看,一些地区在特色小镇文化保护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对古村落盲目改造,破坏植被、水系、农田等生态系统,一些民间传统劳作方式难以传承创新。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张小军认为,应建立人类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原貌与特色。

  专家指出,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培育特色小镇的内涵要围绕‘特色’,如特色古镇文化、特色民间技艺、特色中医药等,绝非一个简单复制的造城运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夏丹说,进行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应该是顺应人口集聚和生产生活需要的良性开发过程。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突出文化特色已经成为各地实践中的共识——浙江提出,运用“文化+”的动力和路径,有效助推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塑魂、育人、兴业、添乐、扬名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指导特色小镇挖掘文化资源、提供文化服务、提炼文化品质,真正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塑造文化灵魂,树立文化标识,留下文化印象;

  安徽提出,要切实保护好特色小镇的自然景观和古建筑、老街巷、特色民居等人文景观,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培育和丰富特色小镇文化内涵;

  江苏则提出,每个细分产业原则上只培育创建一个特色小镇,构建小镇大产业,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旅游风情小镇要着力于促进旅游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我国广大城镇,寻找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潜力的产业并不难,关键难在其同时能够与地方的历史民俗、文化风貌实现有机融合发展,让文化要素提升产业含金量。若能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那么特色小镇所提倡的宜居、人文、环保、可持续等理想化发展目标自然就容易成为现实。”夏丹表示。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