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三农

中国农村杂志社总编辑雷刘功专访甘肃省省长唐仁健

——开启新时代陇原乡村振兴新征程

2018-08-03 13:41:4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前不久,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甘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是如何布局的,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近日,中国农村杂志社总编辑雷刘功对甘肃省省长唐仁健进行了专访。

  按照“优先”的摆位,“融合”的思路,“统筹”的办法,“共享”的目标,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雷刘功: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甘肃省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进行了哪些布局?

  唐仁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开辟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甘肃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农业自然条件多样,农业生产方式多元,但客观来讲,甘肃“三农”发展整体上依然较为滞后。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甘肃制定了《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总的就是要按照“优先”的摆位,“融合”的思路,“统筹”的办法,“共享”的目标,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重点突出“五个振兴”。在产业振兴方面,立足“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做强做大草食畜、高原夏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等特色产业,做精做优油橄榄、玫瑰、百合、花椒等地方特色小品种,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发认证,抓好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构建系统完整的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销售体系。探索发展戈壁生态农业,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把河西走廊的戈壁滩逐步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亚、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在人才振兴方面,重点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等实用性人才队伍科技素质,促进农民“职业化”;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为载体,支持企业家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在农村投资兴业,大力引进农业“创业者”;引导各类智力服务机构聚焦农村、服务农村,鼓励地方高等院校开设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壮大“乡村工匠”队伍,建好农村“智力库”。在文化振兴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广积石山县“两户见面会”做法,让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人教身边人;发挥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的教化约束作用,破除陈规陋俗,抵制高价彩礼,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拓展媒介传播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让现代文化的气息充满陇原乡村。在生态振兴方面,持续抓好祁连山和全省其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祁连山公园体制试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美化村容村貌,解决好道路难行、院落破旧、垃圾乱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让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在组织振兴方面,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工作队、村第一书记“三支力量”的作用,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的村民共建共治体系,健全村民议事、村民理财小组,加快建立村务监督机制;推进村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探索成立乡村水电路等公益设施管护基金和村民管护理事会,设立乡村保洁员、护林员、护路员、护电员、防火员、救灾员等公益性岗位,解决乡村管理难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脱贫攻坚工作总的部署和方向:夯实精准帮扶基础、产业扶贫基础、各方责任基础、基层队伍基础、工作作风基础

  雷刘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前提,甘肃省在脱贫攻坚特别是产业扶贫领域有何举措?目前进展如何?下一步如何集中力量攻克难题,拿出超常规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

  唐仁健:对甘肃来讲,到2020年之前,我们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是全省工作基础性底线性的任务。今年,我们全面贯彻中央要求,进一步审视和完善全省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概括起来,就是夯实精准帮扶基础、产业扶贫基础、各方责任基础、基层队伍基础、工作作风基础,把他作为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总的部署和方向。“五个基础”当中,精准帮扶基础是前提,主要工作就是今年上半年我省大力开展的“一户一策”;产业扶贫基础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要保障贫困群众有稳定的收入,这背后就得要靠产业来支撑;各方责任基础是关键,就是健全和落实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省级领导统筹的责任体系;基层队伍基础是支撑,主要是围绕提高能力水平、改善生活待遇等问题,进一步配强优化脱贫一线的乡村干部队伍力量;工作作风基础是保障,就是强化“万事俱备、只欠作风”的紧迫感,以扎实过硬的作风,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为全方位强化产业扶贫工作,今年6月,我们召开了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对产业扶贫的各环节、各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序开展。一是主攻特色产业。围绕做大做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 专门制定了六大产业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产品)”目标,切实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二是突出龙头带动。通过“外引”和“自建”两种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协调德青源、中天羊业、广药集团、天士力药业等企业与部分贫困县签订了合作协议。加快组建专业合作社,采取先建后补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对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新建合作社省级财政补助10万元,其他贫困村补助7万元,8月底前完成贫困村新建2173个合作社的任务,实现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同时,对龙头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劳动力培训、扶贫车间等方面给予政策奖补,以此鼓励更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完善营销体系。成立了甘肃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吸纳省内外会员企业210家,与农业农村部共同举办了2018西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暨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用一个拳头打出去组织供贷,用一个声音与市场谈判,扩大甘肃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同时,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有需求的贫困村果蔬保鲜库和箱式冷藏车全覆盖,按照新建100吨果蔬保鲜库补助10.5万元的标准,对当年新建贮藏能力20吨以上的果蔬保鲜库给予奖补,最高奖补额37万元。四是加强风险防范。初步构建了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和低保政策兜底的“3+1”保险保障体系,特别是建立自然灾害和目标价格保险,在以前10个中央补贴险种和苹果、中药材2个省级补贴险种的基础上,新增肉牛、肉羊、高原夏菜、设施蔬菜、生猪、鸡等6个省级补贴险种,加大了品种受保的覆盖面,同时,采取省市县三级共担的办法,三年拿出38.2亿元保费补贴资金,进一步扩大保险规模,提高保险金额,降低保险保费,实现农业保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所有种养产业全覆盖,并对贫困户在保费分摊上予以优惠。五是注重改革创新。大力推广产业扶贫新模式新业态,农村“三变”改革、乡村旅游、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和扶贫车间、社区工厂等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六是强化资金保障。针对产业扶贫缺资金的问题,用建立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金等规范合规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安排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500亿元产业发展投资基金、500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多方整合产业扶贫资金近120亿元,按照人均5000元、每户最多不超过3万元的标准安排,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最近我们召开的省委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我们将按照这个文件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方法,进一步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抓好产业扶贫这个重中之重,确保35.2万户147.6万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做好“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等特色优势文章

  雷刘功: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甘肃省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在提升农业品牌建设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何安排?

  唐仁健:加快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迈上现代化轨道,这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由量的扩张到质量效益提升转变的必由之路。甘肃有不少优势、长处、宝贝,在农业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我们将围绕这些特色优势,做好几篇文章。首先是“独一份”,就是“人无我有”的绝对优势,比如,陇南油橄榄,在美国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中拿了金奖,在全球27个国家910份橄榄油中脱颖而出。还有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兰州百合和苦水玫瑰等,这些都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然后是“特别特”,就是优势特别明显,虽然别人也有,但我们有特别之处,比如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全国第一,道地药材有30几种,还有马铃薯、玉米制种、靖远滩羊等。还有“好中优”,就是人有我优,像苹果、高原夏菜、牛羊肉、武山韭菜、甘谷辣椒、陇南花椒、靖远和河西等地的枸杞,这些特色农产品全国各地都有,但无论在规模或者品质上,我们都有相对优势。再就是“错峰头”,就是普遍都有,但在各地都不相上下的情况下,我省在时令季节上错峰上市,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菜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现在河西搞戈壁生态农业,这方面优势也是很明显的。

  在提升农业品牌化建设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主要是做好两个“三品一标”。第一个就是农业农村部抓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这个“三品一标”从产品产业上说的是“抓什么”。我们深入挖掘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除了国内的认证以外,还针对农产品出口,瞄准国外权威机构的认证,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支持各地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甘肃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陇”字号知名农产品品牌,力争用5年时间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0%以上。第二个就是我们自身提出的,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这个“三品一标”从生产方式上说的是“怎么抓”。标准化生产是特色农产品在初级生产环节质量高低的关键,甘肃省特色农产品走不出、走不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标准化程度低、缺乏品牌影响。品种品质很大程度上还是良种良法的问题,甘肃省有天然隔离、远离污染的优良制种条件,将继续做大玉米、马铃薯、蔬菜、花卉制种业,加大林果、牛羊等特色优势品种培育力度,大力推进苹果、蔬菜、中药材等大宗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努力把小品种做成大产业、大品牌。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注意“两个适度”,即适度规模,适度竞争,立足各地实际,进一步加强对周边市场需求的分析研判,注重统筹谋划,做好产品对接,确保农产品能够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

  抓好甘肃的乡村旅游,重在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

  雷刘功: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各地如火如荼,甘肃在乡村旅游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唐仁健:甘肃是旅游资源大省,资源富集度排全国第5位,既有“老天爷”赋予的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人文遗产,也有“老百姓”创造的独具风情的民俗文化、“老前辈”传承的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许多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今年2月份,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大小齐抓”,大旅游主要以面上的大景区作为主战场,小旅游主要涉及千家万户的乡村旅游,最近省里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我们正在筹备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现场推进会,提出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的要求,深入挖掘古村古镇、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等旅游资源价值,大力开发田园观光、果蔬采摘、民俗体验、乡村康养、民俗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构建以黄土高原为主的农耕文化体验区、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戈壁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以陇东陇南为主的山水田园康养度假体验区、以甘南临夏为主的民族民俗风情体验区,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助推脱贫攻坚。

  在发展目标上,我们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充分发挥我省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古镇古村、民俗风情、生态农业等特色资源和条件,按照“一村一风韵、一镇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的要求,鼓励支持各地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开发标志性的旅游产品和商品,努力让乡村旅游在陇原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我们将扶持500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其中集中建设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计划在3年内打造成全省乡村旅游的标杆。

  抓好甘肃的乡村旅游,重在突出“四气”。一是“土气”,就是土里土气、乡土气息,这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最重要的东西。在规划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村落的民宅、巷道、立面、材料的原有格局和本真风貌,尽可能地保持本乡本土的民俗文化,严防拆古桥、伐古树、毁良田、废古宅,更不能搞推倒重来、大拆大建,有些方面只要处理得当,看起来很“土”,但细细品来,耐人寻味,就是一种“不经意的讲究”,“低调的奢华”。二是“老气”,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学习借鉴外省一些地方通过政府或集体“购买”的方式,将不少老农居、老物件、老作坊、老工艺和老艺人“供”起来、“养”起来,专门建设农耕文化园等做法,充分挖掘我们自己的老村子、老房子、老街巷、老物件等,力求修旧如旧,保住古风古韵,增添沧桑之感,产生独特审美价值。三是“生气”,就是搞乡村旅游特别是开发古镇古村,原则上把村民作为主体和主人,而不是全部由外来公司开发,我们要的是有原住民在的活态的村庄,让他们主动参与,让他们得益受惠。四是“朝气”,就是生活方式、厨卫设备、通讯设施等要现代化,要有时代的朝气,这与“土气”“老气”的东西完全可以“土洋结合”,该新的新,该旧的旧,让游客既能感受传统的魅力,又能享受现代的舒适。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