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0 16:37:50 来源:新华社 作者:于文静、周楠、姜刚、王建、杨静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田野间,农人正在辛勤劳作。随着层出不穷新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多新农人的投入,春耕生产一线涌动着蓬勃的新活力。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洞庭湖平原,河边柳树发出嫩芽,田野里处处是金黄的油菜花。
在湖南省汨罗市罗江镇,一辆石灰精量撒施机往来穿梭,在稻田里留下一条条白印。近年来,当地为治理土壤酸化,采用抛撒生石灰的办法,但人工抛撒效率低,控制不好量还容易起反作用。
“这时候机器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汨罗市农业农村局农机事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刘浩说,从3月开始,当地计划推广5万亩石灰撒施机械作业。
去年曾在田里测试过的种粮大户李德辉告诉记者,石灰精量撒施机一小时能撒施近20亩稻田。不仅改良土壤,还减少了病虫害。
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数千公里之外,在黑龙江省红卫农场,今年全面推进智能化、无人化和集约化备耕生产。智慧农业平台和农情监测系统,使生产过程更精准。终端服务平台连接种植户的手机终端,只需几个简单步骤,就能完成农资线上订购和送货上门。
科技,正在让农民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预计今春期间,全国将有超过2200万台(套)农机具投入农业生产,使春季田间管理和粮食生产高效便捷。
理念之变助推高质量发展
3月下旬,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周刘村的百年苏赵梨园,2万多棵梨树渐次开花,空气中弥漫着芬芳,引来游人踏青赏花。
外出经商的王亮在2015年返乡,流转经营着这个梨园。近年来,随着果园产量增加,他开始做起深加工文章。“我们制作了不同规格的梨膏产品,通过线上销售,受到北京、山东等地消费者青睐。”王亮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必须打造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农人带来新理念。随着返乡、入乡、留乡创业的农人增加,优质、科技、市场……这些词汇日益成为乡村里的高频词。
在黑龙江北安市,革命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正忙着检修农机。“近年来我们用‘蟹稻共育’模式发展稻田,采取科学调减化肥和农药的方式种玉米和大豆,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他说。
产品结构调优、生产方式调绿,使清新的田野中希望无限。农业农村部提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今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力争玉米增加1000万亩以上、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
联农带农播种希望
寒潮过后,薄雾中的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小米地村机器轰鸣。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铺膜……村民正抢抓时节播种马铃薯。今年村里大力推广马铃薯种植,仅昭通农投公司就流转了3000亩土地组织生产。
昭通地处乌蒙山腹地,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这个春天,这里春意盎然,脱贫后的生产生活日渐明亮和通达。
马铃薯在当地有悠久种植历史,但过去薯形差、产量低。昭通农投公司马铃薯事业部副经理魏东说,近年来公司建立了种薯生产基地,加强技术培训,并和云南省农科院等合作,推广种植优良品种,目前正积极推广机械化作业,带动产业振兴。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发展,深入推进科企合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田野里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信心。
火热的春耕备耕生产一线,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部提出,将扶持政策与联农带农效果挂钩,推动各类主体更好带动脱贫户、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
春耕图景承载期待
在安徽省合肥前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大棚里,一派忙碌的蔬菜生产景象。
大棚更新换代、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合作建设基地……这些变化让公司负责人朱政苍欣喜也很感慨:“设施农业投入大、投资回报时间长、市场风险大,但往往抵押担保物不足,融资难。希望金融部门贷款支持力度再大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农人最理解这句话,也最盼望“丰收又增收”。
“今年化肥价格涨了,尿素每吨比去年涨了400元,二铵涨了500多元。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让农民更有积极性种好粮。”李富强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春耕备耕,对于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国家提高了小麦、籼稻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
粮食生产开局良好。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全国春播粮食已播6.5%,进度同比相当。其中,春玉米已播4.7%,薯类已播31.2%,南方早稻已育秧54.2%、栽插12.8%,中稻已育秧13.9%。冬小麦、冬油菜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加300多万亩、400万亩左右,多数地区长势好于上年。
一幅色彩缤纷的春耕图景,是国家仓廪充实的基础,更是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保障。(记者于文静、周楠、姜刚、王建、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