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4 10:48:12 来源:湖北农业信息网 作者:
小小龙虾,在全国粉丝的追捧下,吃成了两千亿的产业。近日发布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全国小龙虾经济总产值达2685亿元。
在这份两千多亿元的产业大蛋糕里,湖北省近60万从业人员共创造综合产值达851.82亿元,占比约31%,未来小龙虾市场依然有广阔的空间。
全国小龙虾鄂产过半
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前30名的县市区中,湖北占20个。其中监利、洪湖和潜江为前三甲。全省去年小龙虾产量63.16万吨,占全国的55.91%。
从最初的野生捕捞,到稻田养殖,深加工、冷链物流、餐饮一体化服务拓展,如今的小龙虾在湖北省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2017年全省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和池塘养殖面积分别达到416.82万亩和127.12万亩。主要集中在武汉、荆州、黄冈、孝感、荆门、潜江、鄂州、黄石、天门等9个市。荆门市、黄冈市、潜江市养殖规模增长较快,孝感、武汉、咸宁、黄石、天门等市小龙虾养殖也逐步发展,养殖区域也在逐年扩大。
红红火火的小龙虾也为虾农带来可观的收益。去年一年里,小龙虾养殖模式百花齐放,涌现出虾稻综合种养、池塘主养、池塘虾蟹混养、藕塘养殖等。不少地区还探索出虾-鳅-稻、虾-鳖-稻等多元复合模式,大大提高了池塘应用率,养殖效益不断提高。小龙虾养殖也由过去的粗放粗养向半集约化养殖转变,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稻田亩产小龙虾100至200公斤、亩效益3000至5000元,池塘亩产小龙虾可达200至300公斤、亩效益可达5000至8000元。
如今,湖北省通过研发小龙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实现了春季生产成虾、夏季培育亲虾、秋冬季繁育苗种的全年候生产。小龙虾温棚规模化繁育技术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全年都能吃到美味的鄂产小龙虾。
二三产业迅猛发展
从粗放散养到池塘精养,小龙虾身价渐涨,从大排档、小虾店、虾餐馆爬到了高档酒店的餐桌。
从国内市场看,小龙虾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大中城市,北京、武汉、上海、南京、长沙、杭州、苏州等城市的年消费量均在万吨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湖北省专营小龙虾餐馆数量超过1.8万家,小龙虾餐饮产值超过400亿元。
潜江、监利、公安、安陆等地也举办了各类不同的节庆活动,打造了系列知名品牌。如荆门“香稻嘉鱼”、潜江“虾乡稻”、鄂州“洋泽”大米等稻米品牌;“楚江红”“良仁”等小龙虾品牌;“虾小弟”“虾滋味”“楚江红”等电子商务品牌;“五七”“小李子”“利荣红透天”“潜憨直”“聚一虾”等餐饮品牌。
在湖北,各个水产品交易市场都经营小龙虾,除武汉、荆州、鄂州、潜江等市州外,一些县市也建设了批发市场。网上营销风生水起,2017年,全省小龙虾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亿元。
湖北省加工产业链条稳步延伸。受国内庞大市场需求拉动,虾尾、清水虾、调味虾等小龙虾加工产品生产量和销售量都大幅增加。小龙虾精深加工稳步推进,用虾头虾壳提取甲壳素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甲壳素衍生制品生产拓展至医药产品领域。2017年全省小龙虾加工产值达到116.39亿元,同比增加21.96%。
精深加工短板待补齐
尽管如此,拥有一半以上小龙虾产量的湖北,综合产值却不足全国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养殖技术有待优化,疫病防控能力有待加强,加工业有待大发展。”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主任马达文指出,精深加工是湖北省小龙虾产业的短板,应加快补齐。
近年来,虾稻模式养成的商品虾规格偏小,如何由“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变,实现“池塘生态养虾”是一个大课题。另外,湖北省小龙虾消费方式主要是鲜活消费,影响小龙虾消费范围和消费群体的扩大;产品集中上市导致价格波动,方便家庭消费的加工产品较少。同时,小龙虾可食用部分的比例仅占16%至20%,综合利用率低,精深加工发展还有很大潜力,产品附加值并未完全得到开发,加工业有待大发展。
马达文建议,构建小龙虾种业体系,加快小龙虾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研究,严格规范小龙虾养殖业,加快发展小龙虾的加工与深加工,加快发展方便、保质、利民的小龙虾加工产品。加强科技创新、严格标准,打造品牌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监控,逐步做到质量安全可追溯。鼓励把虾稻综合种养基地融入“田园综合体”建设中,打造稻渔品牌内涵和美誉度,推动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