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热点观察

种粮大户纷纷退还流转土地,地谁来种?

2018-05-07 10:29:40       来源:农业大市场    作者:

  粮食价格上不去,耕种成本下不来,基础设施跟不上,鼓励政策不明确,受灾赔钱,丰收不挣钱,种粮大户的困惑:未来中国土地该谁种?

  大片土地,到底谁在种?

  大多数仍是分散经营,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是主力,年轻人不愿种、不会种。

  玉米价格下跌,没有让张文明放弃种粮,“一麦一秋,玉米不行还有小麦背着。况且咱这年纪,不种地还能干啥?”无奈之中,这位65岁的庄稼人担忧:“按现在的行情,往后我干不动了,谁来种地?”

  “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延津以优质小麦闻名全国。全县103万亩耕地,小麦种植面积95万亩,其中优质麦50万亩,种子销售辐射大半个中国。这里谁在种地?

  张文明所在的司寨乡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

  种地不难,谁能种好?

  留守老人难支撑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优势明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快。靠留守老人、妇女能否撑起现代农业?

  从粮食单产水平看,普通农户并不比规模经营主体低。以平陵村为例,小麦平均亩产1100斤,玉米1300斤;而东史固村龙头企业基地,小麦平均亩产900斤,玉米1100斤。

  “一家一户精耕细作,大户、企业很难做到。”肖洪生说,虽然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但浇地、打药等不少活还要人工,比方说机播断线,补苗能不能补够,浇水能不能浇到,农民种自家的地,肯定比给别人干用心。

  然而,现代农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普通农户连年高产丰收背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

  相比之下,规模经营主体优势明显,“想挣钱必须有规模。”在章丘市万新村村支书沙树星看来,“一亩地挣500元不好挣,但挣100元总可以吧,规模上去了,收益能放大很多。”他自己有一个“放羊理论”:四五只羊也得放一天,一次放四五百只羊也是一天。

  农业后继乏人,种地确实要换个种法。快速成长的种粮能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

  新型主体到底遇到哪些新困境?

  粮价走低,大户种粮亏本,土地流转速度放缓,期盼结构政策早出台。玉米价格下跌,让不少新型主体陷入新的困境,经营压力加大,土地退租苗头出现。

  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预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

  流转速度明显放缓,僧固乡乡长刘向辉说,前几年经常有人来租地,一开口就是“有多少流转多少”,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没人来找地了。

  种粮不赚钱,银行贷款更加收紧,让新型主体日子更难。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

  据了解,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困难,有的甚至有名无实。2007年地租每亩不到500元,现在平均达到1100元,最近有更高的,直接到了1468元。章丘市农业局法制科科长张治水说:“规模经营能提高效率,但是要警惕地租涨得过快。”眼下,结构调整成了新型主体的最大困惑。

  土地流转遇冷

  以后是流转好,还是不流转好?

  在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根本上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扶持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块短板。

  大户们对粮食直补政策意见最为集中,“不管种没种粮,都能拿到补贴,似乎成了一种‘福利’,而真正在种粮的却没补贴。”

  一些合作社反映,补贴发放不及时,有点不赶趟:“今年的农机购置补贴还没下来,春季购机时间已经过了。补贴数额也不足,去年全县玉米收割机才有280台指标,许多人申请不上。”

  在制度层面,希望落实金融支农政策,安排一定额度农业信贷资金,缓解新型主体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

  为什么优质农田被大片撂荒,大户纷纷退还流转来的土地,粮食价格低,种地成本高,种地不但不赚钱,反而会亏本,种地大户也不乐观。

  流转过来的土地分散而不平展,水利灌溉不完善,粮食晾晒没场地,基础设施跟不上,种地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诸多困难因素让大户们也打起了退堂鼓,于是他们纷纷的将流转过来的土地又要退还给农民。

  农业服务公司的出现,全方位的为种粮户服务,似乎为大户小户带来了希望。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看来国家农业各项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尽快付诸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加强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你觉得种粮户的出路在哪里?欢迎留言!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